树叶沙沙作响,风不小,我急着醒来。此刻,那拉提也醒了,在天山宽厚的怀里,安静,惺忪。
太阳还在山的另一边往上爬,民宿院落,一夜凉风吹过,满目清清爽爽。白杨树下,格桑花、日光菊、向日葵,各色花草欢笑展颜。
那拉提草原 中国旅游报记者 陈晨 摄
圆形篝火池里,昨夜熊熊燃烧一个多小时的篝火灰烬还在,似乎余温犹存。还记得晚风很香,也很爽,不像几千公里之外的江南闷热难当。激情和快意已然蓄积和漫溢,同行的女士们早已换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的服饰,夜光下,禁不住手舞足蹈。领舞的维吾尔族“古丽”看男士们还扭扭捏捏,先来一曲《最炫民族风》,瞬间拉近了大伙的距离。那一点陌生感,跟着火光冲向夜空……
太阳还在山的那一边。民宿前方不远处,G218国道早已车水马龙。我朝前方的天边望去,高山起伏,草甸葱绿,雪岭云杉点缀其间。蓝天白云之下,云杉林仿佛云影铺地,一块一块暗沉;又似巨笔浓墨,一片一片涂抹。虽为群山,却无棱角,山形圆润,山势平缓,远观之,眉舒展,心愉悦。
阳光已经洒满前方的山坡草原,草甸和云杉朗润起来。天空湛蓝,也湛蓝了大伙的眼睛;白云悠闲,也悠闲了大伙的心田。
出发,向着空中草原!
风吟那拉提,风的劲道刚刚好,刚好吹散飘浮在草原之上的灰白云块。草原的绿,绿得均匀,绿得纯粹,绿得赏心悦目。远处,绿色慢慢爬上山坡,越过镶嵌在缓坡之上的云杉林,这里一片,那里一块。山峰挡住了天地的界限,更远处,一座雪山夹在两座山峰之间。山脊的皑皑白雪,犹如坎肩下露出的洁白肌肤。好想旁边几朵白云快快散去,好想那一片的阳光更亮一点,好想骑着牧民的高头大马,朝着雪山驰骋。
又是一阵风儿拂过,似低吟,如轻唱。在这里的天空,青灰色、乌黑色的云块是无法立足的。见过青藏高原“天路”沿线的雪山、荒漠、草地和树林,时不时有云影掉下来,块块黑影,让地面斑驳着。那拉提的草原却是纯色的,雄鹰时不时盘旋在空中,一只,两只,三只,继而成群。草原的风正好,马正欢,草原的人豪情万丈。毡房数不胜数,或零碎散落,或集中成片,洁白,映衬着雪山,如白云飘落草地。
哈萨克族同胞视马为亲密无间的伙伴,据说他们爱马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在村子里转悠,随处可见马的身影。马儿们很俊朗,以栗子色、枣红色为主,还有少量黄褐色、白色花纹的,毛色干净光亮,惹人喜爱。屋角田头,流水潺潺,不时听到哒哒的马蹄声。一不留神,一匹高头大马扬起飘飘鬃毛,打着响鼻,从你身旁嘶鸣而过。
一个护马员管两匹马,服务两名游客。前马坐两人,前面是游客,后面是护马员,后马仅坐一名游客,护马员牵着前后两匹马的缰绳。马背上,早已晒成古铜色的哈萨克族小伙热情地和我们聊天。带着好奇心,我们走进哈萨克族同胞的生活。
那拉提景区有好几支马队,这个小伙所在的马队有上千匹马,都是牧民自己带马入股村里的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护马员只有熟悉马的脾气习性,才能安全驾驭,让马听话,服服帖帖。他们统一着蓝色工作服,各自驾驭自家的马,驾生马是不安全的。马队有三四条骑行线路,分别从平原区到小天池、雪莲谷和雪山,一小时到四小时不等,体验各不相同,当然价格也不同。
来来往往的马儿时不时狭路相逢。这不,说话间,我骑的马便与对向来马相遇了,谁也没有让步的意思。马身贴着马身,眼看我的右腿就要夹在马缝之中。护马员一声我听不明白的吆喝,一拉缰绳,我这马迅速让步,我的心还在怦怦直跳。
空旷中,一阵嘶鸣声传来。不远处,一名皮肤黝黑的哈萨克族少年骑着栗子色的马儿。这马高大健壮,阳光下毛色泛光,高高扬起马首,向着太阳的方向驰骋。一阵风过,鬃毛扬起好高,大伙纷纷赞叹,少年英雄,策马奔腾。
天依然瓦蓝,草依然青绿,草坡、云杉和雪山依旧明艳着我们的双眼。在旅拍店化好妆的爱美男女走出毡房,走进草地,在年轻帅气的摄影师“摆弄”下,言听计从。
他们笃信,镜头里,即将诞生一个最美的自己。(作者:王宏;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