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项目,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
7月20日,一场阵雨过后,乌拉特草原上的天空洁净得如同透明的蓝宝石。当阳光洒向大地时,一道壮丽的双彩虹横跨草原,仿佛这片广袤大地披上了五彩外衣。
雨刚停,牧民张永利便拿上干粮雨披,骑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护。
自从张永利成为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管护员后,日常巡护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乌拉特草原梭梭丛生、沙丘连绵,没有任何路标,张永利却对这里的沟沟壑壑了如指掌。来到保护区的最东缘,站在沙丘上远眺,除了绵延不绝的梭梭林外,方圆几十公里都荒无人烟。
“你看那些枝条发白的,只要下一点雨就又能顶起来,它们已经活了200多年了。”张永利说,在保护区内,梭梭仍然呈现着原始天然状态,核心区内,梭梭林未受人类干扰。
乌拉特草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和珍稀植物梭梭的集中分布区,位于中蒙边境线上的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典型荒漠类型区的最东端,是梭梭林分布的最东界,位置十分重要。
张永利说,年岁久远的梭梭,树冠常年经受烈日烘烤和狂风撕扯,林地上枯老的粗干虬枝纵横倒扶,新生长的中幼梭梭在干旱贫瘠的荒漠中顽强生长。这片以梭梭林为主的荒漠植被,使该地区成为中蒙国境线上一道绿色屏障。
2001年,在原来乌拉特后旗努登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了加强对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划定了巡护责任区域,与驻地政府部门、边防部队和保护区牧民群众确立联防联治工作制度,制定了举报奖励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偷猎、盗采和违规放牧等行为。
巴雅尔也是保护区的管护员,巡护时经常发现蒙古野驴在保护区觅食。“这些蒙古野驴在草场上到处寻草吃,跟着牛群走,与牧民和家畜相处得很和睦。”巴雅尔告诉记者。
蒙古野驴是珍贵有蹄类动物,也是典型荒漠动物,因多栖息于蒙古高原亚寒带而得名。其种群数量最少时总数量不超过2000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稳步向好,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不断增强,蒙古野驴重回视野。
蒙古野驴有随季节短距离迁徙的习性,平时活动很有规律,清晨到水源处饮水,白天在草场上采食、休息,傍晚回到山地深处过夜,每天要游荡好几十公里的路程。
2009年,内蒙古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开通了4条野生动物迁徙绿色专用通道,用于保护从蒙古国越境的野驴,这是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上首次为野生动物开辟的专用通道,也是全国首个开放式野生动物通道。
目前,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较2008年增加10%以上,蒙古野驴、鹅喉羚、盘羊和黄羊等野生动物资源种群数量增加30%以上。过去几近灭绝的北山羊、盘羊又现踪迹,绝迹多年的大鸨、波斑鸠、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拍到了实体照片。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拉特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王彦表示,在保护区内,共记录有野生动物4纲23目49科92属125种。除了蒙古野驴外,还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大鸨、波斑鸨、金雕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7种。另外,像蒙古扁桃、绵刺、沙冬青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有7种,这些旱生、超旱生植被类型不仅是西北荒漠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屏障,而且还是严酷环境中保留下来的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
2021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新建野生动物水源地3处,改造野生动物救护隔离室397平方米,维护加固救护围栏900米,新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1套,新建梭梭林植被生态保护修复围栏设施30公里,野生动植物管护水平和救护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夕阳西下,张永利一天的巡护任务结束了。保护区地处中蒙边境,人迹罕至,往往巡护一整天都遇不到一个人。这样清苦、孤独的工作状态在外人看来有些寂寥,张永利却说:“守护好这片梭梭林和这里的野生动植物是我职责所在。看到这里充满生机与野趣,苦中也有乐。”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帅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