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旅游的外地游客,城隍庙我相信是必打卡的好去处之一,可对于上海本地人来讲,这里的吸引力似乎并没有这么大。
一、明清园林,变成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如果你在黄金周挤过城隍庙九曲桥,极有可能会怀疑人生:眼前这座明清风格的园林,怎么变成了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卖珍珠项链的阿姨操着河南口音吆喝:“阿拉上海特产,便宜卖啦!”;南翔小笼包的队伍拐了十八个弯,排队两小时的游客咬开包子惊呼:“这汤汁怎么像酱油汤?”;
更绝的是豫园门口的“老上海风情街”,塑料旗袍和假金元宝堆成山,连90后上海小囡都认不出这是记忆中的城隍庙。
本地人小张的吐槽扎心了:“小时候跟着姆妈来吃宁波汤团,现在带女儿来,她指着‘上海老酸奶’问我:‘这是内蒙古产的吗?’”
二、上海人都躲到哪里去了?
当外地人在城隍庙人挤人时,上海人正躲在这些地方偷着乐:
1. 马路牙子上的Citywalk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上海人通常会把Citywalk叫“荡马路”,从衡山路梧桐树影到乌鲁木齐路的网红咖啡馆,每条马路都是一本活的历史书。
退休教师郑阿姨说:“我每周三都和老姐妹去陕西北路看马勒别墅,比城隍庙的塑料灯笼有腔调多了!”
2. 弄堂深处的烟火气
避开城隍庙的天价小吃,本地人都扎堆在肇周路吃阿婆豆浆,去进贤路排海金滋的红烧肉。
一位当地的美食博主说:“真正的上海味道在文庙路的鲜得来排骨年糕,15块钱就能吃到地道老上海味道!”
3. 文艺青年的秘密基地
从西岸美术馆的先锋展览到M50创意园的涂鸦墙,上海人的文艺DNA藏在这些小众角落。
设计师Luna说:“周末去静安雕塑公园看展,再去安福路话剧中心看场戏,这才是阿拉的生活!”
三、城隍庙,你拿什么留住本地人?
不是上海人不念旧,是城隍庙变得太快。曾经的校场路小商品市场、福佑路的老茶馆,都被标准化的商铺取代。就连城隍庙的灵魂——南翔小笼包,都被网友吐槽“皮厚得能当饺子皮”。
但转机也在出现:豫园灯会重新找回了老底子年味,绿波廊推出的蟹粉小笼在抖音卖爆。
有老法师支招:“如果你早上6点半去南翔馒头店抢头笼蟹粉小笼,保证侬吃得满意!”
说到这里啊,作为有幸去过两次城隍庙的小编来说,想在此讲几句实在话:
1.城隍庙是有看头的

特别是极具江南园林特色的明清风格古建筑,假山、池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无论是飞檐翘角,还是雕梁画栋,都让我觉得值得一看;
当然,在这里,还可以近距离感受海派文化与烟火气息。这一点,我觉得不可忽视;
2.商业气息过于重了些
纵观国内任意景区或打卡点,几乎不存在没有商业的地方。这些倒是也能理解,可无法理解的是,满大街的商业布局,加上过高的商品价格,总让人觉得有些变了味;
3.城隍庙很好,但与过去的记忆相差甚远

对于上海本地人来讲,年少时候的城隍庙记忆,可能相对来说要简单质朴一点,但是时过境迁,如今的城隍庙,虽然也还不错,可是与记忆中的味道相差甚远,于是可能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平替。
上海城隍庙,就好比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外地游客争相打卡,本地游客兴趣不大。这是现象,也是事实。跟好坏无关,只跟选择有关。
或许,上海城隍庙缺的不是游客,而是一份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当塑料灯笼换成纸灯笼,当售货员变回道士,上海人自然会带着外地朋友说:“走,阿拉去城隍庙白相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