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在广西来说,文旅资源丰富,还有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的地方,除了桂林,可能也就是桂平了!这一点都不夸张!
曾经,可以这样说“世界的桂林,广西的桂平!”“桂平是镶嵌在西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范围内或者落广东,提到桂平,基本都知道。足以让人感受到桂平文旅的份量和地位。
桂平以其别样的历史人文和山水风情,造就了其不一样的文旅特色!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的始起地;比如说秀甲南天的桂平西山;比如说被誉为“小三峡”的大藤峡;比如说有道家传奇和传说的白石洞天等等。
可是在如今文旅经济红火的当下,桂平却显得是那么的沉寂。并且如今说起桂平,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基本都已经不认识,更不用说了解它了!
这座兼具历史人文底蕴丰厚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为什么会在红火的旅游市场中消沉和难以突围?
面对旅游模式的老套;服务设施的陈旧;文化上的失语;认知的缺失;宣传不到位;旅游没有形成产业等等,让人惜叹:桂平“廉颇老矣,能饭否?”
当然了,如今之困局,对于桂平来说,沉寂并非终点,而是亟待唤醒的潜力。这座城市的困境,恰恰是转型的契机——当传统文旅模式遭遇瓶颈时,创新与融合才是破局之道。
首要就是重塑文化IP,让历史“活”起来!桂平需要跳出简单的景点堆砌,转而构建完整的文化叙事体系。可以借鉴"故宫文创"的经验,将西山、大藤峡等核心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符号,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静态的历史"活起来"。同时,要注重年轻化表达,通过短视频、沉浸式剧场等新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产生共鸣。
比如太平天国起义遗址不应只是静态的碑刻,可通过沉浸式剧场还原金田风云;西山禅意文化可结合现代冥想体验,打造“心灵疗愈之旅”;大藤峡的险峻山水若能引入低碳游船科技,便能以生态探险重新吸引年轻群体。
文化底蕴需要当代叙事,比如将道家传说开发成国风动漫IP,用数字艺术点亮白石洞天。
接下来就是基础设施需要“隐形升级”!比如陈旧的服务设施需进行“轻改造”。在保留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植入智能化导览系统;将老街区的青石板路与共享电单车动线结合;用特色民宿集群替代低端旅馆。关键是以细节提升体验——一碗西山茶配VR全景导览,比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更有记忆点。
文旅要发展,离不开产业联动的“乘法效应”!桂平应当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山水禅意"这一独特卖点,设计禅修体验、生态研学等特色项目。可引入高端民宿集群,配套素斋餐饮、禅茶体验等业态,形成完整的消费闭环。太平天国遗址则可创新呈现方式,运用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变观光为"穿越"。比如,单点景区难成气候,需串联成链。可开发“西江文化走廊”,联动梧州骑楼、贵港荷城,推出水上巴士通票;与周边瑶寨合作非遗手作工坊,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更有壮锦、铜鼓锻造等在地文化产品。
当文旅与农业、手工业、数字创意形成生态闭环,流量自然转化为留量。
这座西江明珠的复兴,不在复刻过往辉煌,而在以旧育新——就像大藤峡的水终将奔涌向前,桂平需要的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当文化自信遇见现代运营,那颗蒙尘的明珠,终会再度映亮岭南的天空。
简单来说,桂平文旅手握“金疙瘩”却步履维艰,需要进行一场从"金疙瘩"到"金招牌"的文旅升级之路。
放眼全国,桂平文旅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众多资源禀赋型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要打破"捧着金饭碗要饭"的怪圈,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思维,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跨越。
文旅要发展,离不开人!要培育本土旅游服务人才,提升接待软实力,让游客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下""还想来"。
当然了,说起来简单,文旅产业的升级需要本地引导、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三方合力。当桂平学会用现代思维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用创新服务提升游客体验,"金疙瘩"终将蜕变为闪亮的"金招牌"。
只是,桂平文旅会这样想吗?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