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
都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定格,它们是行走的足迹,
也是这座城市的专属记忆……
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
1905年,俄国从军摄影机师科勃采夫创建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园。
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它位于哈尔滨路中央大街和西十二街的拐角处。
科勃采夫
这家中国电影院的历史比北京和上海,最早的电影院早4到6年,比光绪第一次看电影还要早二年。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候,这里曾经是龙江制鞋厂试销部,是一个专业卖鞋的地方。那时候,逛中央大街,总要到这里看一看,有没有喜欢式样的鞋?
然而不一定都知道,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这里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哈尔滨是当时中国外国人最多、人口比例最大的城市,经济相对富裕,业余时间也比较丰富。因此,精明的俄国商人(俄和犹太)瞄准了这个市场,在哈尔滨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帝国。
第一个面包厂
1898年俄国人在中国修建中东铁路,俄罗斯人大量涌进哈尔滨。为了适应他们的口味,俄罗斯商人便把大列巴的制作工艺引到了哈尔滨,前店后厂生产大列巴,这一烤就是一百多年。
在中央大街西侧的一条辅道上,有哈尔滨最早的面包房之一。那时候,除了面包厂,哈尔滨的许多俄式住宅也有烤炉用以烤制列巴。
上图就是面包厂旧址,相信许多老哈尔滨人都曾经在它的门前走过。
如今它也像哈尔滨众多历史建筑一样,几乎已经被掩埋在这座城市当中了,完全看不出当年的历史印记。我们只能依靠想像来还原它当年的样子:
冬日的早上,天际刚发亮,中央大街上就弥漫着阵阵的面包香,那是烘烤的面包散发出的古老而独特的味道。
据载面包坊开业之初,俄罗斯姑娘坐着四轮马车为市民们送上热乎乎的面包、鲜奶、纯正的黑加仑果酒和果酱,成为当年热议的话题。
哈尔滨道里的红专街甚至被冠以“面包街”的称号。
随着历史的进程,1959年面包街改名为红专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哈尔滨第一家啤酒厂
1900年,俄籍波兰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花园街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
由于啤酒的销量大增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国人也开始进入啤酒业。哈尔滨中国人开办最早的啤酒厂是1904年创办的东北三省啤酒厂。
中国人不仅进入了啤酒生产业,在俄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爱喝啤酒的习惯,乃至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喝啤酒像灌溉”的说法。
哈尔滨第一家香肠工厂
很多人以为哈尔滨秋林公司是哈尔滨生产香肠的第一家企业,实际不是这样的。
由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肉制品极为短缺。
从海参崴来哈尔滨寻觅发财机会的俄籍波兰人特洛穆义西耶尼科夫看准了机会,于是,他从海参崴招来十几名制作欧式肉食品的中国技师和工人。
他购置了灌肠机器,同时向中东铁路工程局申请在秦家岗坡上建一座带有门市的俄式板夹泥厂房。
于1901年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开始营业,取名为"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
到了20年代以后,哈尔滨才逐渐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灌肠厂、铺,其中秋林公司灌肠厂竞争力最强。
第一条街道
元宝巷,即今道外区平原巷。据有关历史书籍记载,解放前道外区最早的街道就是延爽街和平原巷,可以追溯到1870年。
一开始延爽街名为清河街,后因滨江关监督侯延爽住此街而取名为延爽街。
相关史料记载,侯延爽是1871年生人,是一位开明绅士。1912年来到哈尔滨,任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滨江关总监督。
通常人们只知中央大街,事实上,“延爽街”经商的历史比中央大街还要早,是哈尔滨第一条商业街。
第一家医院(原中东铁路中央医院)
19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东铁路中心医院,是一组占地面积较大,科目齐全的综合性医院组合。也是哈尔滨建成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中东铁路建筑组群。
第一栋老建筑是原中东铁路中央医院旧址,于1900年就建成使用了,已经122岁。
位于哈尔滨的火车站对面,现在为哈医大四院,原来是一组平房群落,目前就只剩下这几个零星散落在院中的小平房了。
中东铁路中央医院是一所综合性西医医院,不仅是哈尔滨最早的医院,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医院中较早的一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