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内首个航空科幻IP为核心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南天门计划》科幻乐园官宣将落地临港核心区,计划于今年年底就正式开园。
乐园规划占地4万㎡,建筑面积超8万㎡,游览主线将以“深空防御军”身份参与月球基地攻防战,参与战略空天载机平台的全局调度,包括:还原月球地表生态的月背基地、穿戴外骨骼战机模型,以及球形穹幕下的全息战场等等。
图源:上海临港
今年以来,金山的乐高乐园已经盛大开业,锦江改造的哈利波特乐园也已紧锣密鼓,迪士尼旁边还要再建东方乐城……
乐园在上海开始全面开花,文商旅的大蛋糕临港当然想分走一块。
经过了产业引进的世代,文旅会是临港的又一个答案吗?
01
多年文旅,持续发力
最开始,临港的文旅招牌,是海港日出。
全上海第一个迎接日出的南汇嘴公园每天都会有人在这里等待太阳跃升出海面。
彼时,滴水湖刚刚建成,南汇嘴公园顺势开放,可以算是临港文旅的1.0时代。
图源网络
随后临港进入了文娱重大项目的集中落地期:
可以看到,从2023年开始,临港进入了文旅规划的密集兑现期,近两年以来,不断有新项目落地争夺年轻人的目光。
在“出片圣地”,“人生打卡”等标签之下,是临港在文旅产业中对心智争夺的野心。今年,甚至进一步向着体育、科幻、日常娱乐等方向发展,不仅要打破固有印象,还要将单次打卡扭转为日常消费目的地,将白天延伸到过夜。
每周六烟花大会,湖畔落日观影,周末露营计划……一项项都冲着吸引年轻人日常娱乐活动而来,近年的临港可以说牢牢抱紧文娱大树不放松。
先让人来,再考虑其他。
烟花大会与盛夏观影,滴水湖越来越贴近年轻人
图源网络
上一个完美执行这条规划战略的地方是徐汇滨江,从工业撤退的遗留码头,到上海艺术观展高地,再到如今极具生活氛围的滨江岸线、房价高地以及新兴产业焦点,徐汇滨江挑起了上海第二个黄金三角的一头。
而临港核心区,刻意在整体文旅定位上将自己向着更硬核与未来感的方向发力。
这样更契合临港的产业方向,也更具有独特的风格标签。
上海天文馆出片圣地,图源网络
《南天门计划》和滴水湖的合作,就是临港这座未来之城进一步强化自己独特风格的坚实一步。
正圆形的滴水湖、零碳纸飞机公园、莫比乌斯公园……临港的风格就是用当代的科技感,去与无修剪的自然进行互动,再取得平衡。
作为五大新城中最年轻的一位,填海而来的临港在明确规划的指引下,在文旅赛道上越跑越宽。
02
文旅消费,是时代的救命稻草
临港很空。
这是初到临港的真实感受。只要从上海市区而来,应该都能在滴水湖前面感受到久违的、放松的自然呼吸。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始终不见起色的社区商业氛围。
无论从医疗资源还是教育配套,甚至开放公园以及普通道路,临港在配套层面很难挑剔,只是除了商业。
临港新天地、百联被教培与家装占据,餐饮也需要艰难求生。蓝鲸世界的正式开业时间一拖再拖,临港人都在等着能真正补充些商业配套,又在漫长的等待期中逐渐耗尽耐心。
临港新天地实拍
这背后,是临港和规划中相比,还少了接近四十万常驻人口的引进缺口。社区商业对消费基数更为敏感,在没有足够人口引流的情况下,单纯盘活难上加难。
再进一步思考,或许在AI智慧化浪潮之下,第二产业不得不面临的从业人口出清与高端化,而目前端上来的最佳解药,就是第三产业真正崛起的巨大吸收力。
老城如此,新城尤其。
临港从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一炮而红,之后的产业引进也聚焦新能源、车辆、AI等前沿产业,然而,在所有人都青睐的少数高能级前沿技术人员之外,我国工业就业人数从2012年起就在逐年减少,2024年相比高点回落1.4%。
在这期间,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大型工厂花落各地。
相对应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转正,规上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则相对2022年已下降260万人。
图源:wind,中泰研究所,李迅雷
人口将只能向第三产业流动。
而提振服务业,新文旅是当下必争之地。
近两年,全国旅游数据率先恢复。目的地经济、票根经济、周末经济此起彼伏。
与传统历史文化富集的地方不同,临港通过高投入的造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象标杆。顺应自身高新技术定位,科幻感、未来感、舒适度假感逐渐形成临港文旅护城河。
强体验感,高沉浸度,多互动,新世代的线消费模式逐渐趋向娱乐化和游戏化。
《南天门计划》某种意义上正踩准了消费模式,结合中航以及国产战机在舆论场中越来越热的讨论趋势,或许能为临港树立全新的标签。
03
上海很远,世界很近
去一趟临港,都能开到某某地方了。
与上海市区的距离始终是临港的阿喀琉斯之踵,以人广出发为例,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驾车,都是一个半小时以上的交通时间。
与之对应的,是临港始终相对低迷的市场。
从五大新城的二手成交数据来看,无论量价,临港都“比较突出”。
尽管二手成交均价同比跌幅在五大新城中最高,但以价换量策略并无明显起色。这其中,一方面的确有地理位置或新城发展等要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临港极高的新房库存,给了购房者极大的选择面。
截至上月底,临港新建商品住宅库存仍有4871套,为五大新城中第一位。
可喜的是,临港新城新房成交量确实不错,2025年上半年的新房成交中,甚至跃升到上海全板块成交套数第一。
作为最年轻的新城,临港已经开始严控新房供应,并正式进入去库存阶段。
对年轻人来说最友好的上车板块,在库存不断消化之后,要真正翻开临港2.0的楼市时代,还是需要产业之后的第二动能持续发力。
年初,上海发布《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丰富全域化旅游产品一节中,专项提到创建临港滴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为了优化交通体验,除了现有的轨交16号线和两港快线,还有规划中的南汇支线将共同强化临港与浦东机场以及建设中的上海东站之间的联运。
同时,已经可以看到的沪乍杭高铁规划中,四团站已经升级为高铁经停站。目前站址就在临港片区西侧,改建后将经停沪乍杭线四团站。
根据浦东新区交通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到2035年,临港的建设目标是15分钟到东方枢纽,90分钟到长三角城市。
另一方面,滴水湖度假区已经取得了市级认定,下一步就将是完善度假配套,引入更多同频文旅项目,盘活整个度假区。
在目前临港规划中,至少还有4块文化设施用地等待落地。
B03-01,区级文化设施1个,建面不小于41500㎡;
E05-01,演艺中心(音乐厅)1个,建面不小于68500㎡;
A06-05,市级文化设施1个,建面不小于94000㎡;
C15-02,区级文化设施1个,建面不小于22000㎡;
合计约22.6万方的文化设施,上海天文馆建面大约3.8万方,也就是还够差不多6个上海天文馆体量的新增文旅目的地。
四处用地分别位于滴水湖西北、正北以及正东片区
可见,临港必然还有进一步发展文旅产业的野心。
以及未来的临港,会是直面世界的临港。浦东机场+东方枢纽的高等级,以及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就是临港可以抓住的下一阵东风。
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这两年刚搬去临港的朋友,据她所说确实因为很喜欢临港才选择落地,没有市区的拥挤,空气都自由了一些。
上海的城市建设也正在进入了新阶段,市区存量翻新,周边新城或许都需要找到更独立发展的道路。有了大量文娱产业的补充,再加上临港本身优秀的产业基础,在政策扶持下或许真的可以踏出自循环的新章节。
那时的临港,大概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在最后:
不知道临港在你心中的印象是什么,是遥远的距离,还是造车之城,还是成批新建的大量新房。
但临港新建商品住宅的高成交的确也刷新了在我心中的固有印象,甚至有个念头闪过,临港需要翻越的或许不是新城建设的艰难险阻,而是人心中固有成见的那座大山。
或许是时候再去看看临港了。
本号发布的原创数据、图表、文章等信息的版权由公众号运营公司独立所有,并受法律保护。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构成侵权,我司有权依法追究侵权方的法律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