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岛一直令许多人怀念不已,那些曾经熟悉的城市街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早已是发生了翻天巨变,那一张张老照片已成为珍贵的记忆载体。有时候,怀旧,或许也是一种美好,是我们对于那份静好岁月的眷念。
这是一套1978年的青岛风光明信片,估计不少读者家庭里也保留着这套明信片。有些记事本的插页中也会看到这些熟悉的风光场景,不知是否能够勾起老青岛人曾经的回忆。
太平路
明信片的封面是太平路,老青岛经典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览无遗。左侧可以看到新建礼堂、德华银行旧址、改为政协礼堂的原海因里希亲王饭店(90年代拆除建成了泛海名人酒店)等明显建筑。右侧临海处的半圆弧形所在,早期是一座曾历经多个时期的纪念碑,60年代拆除后准备建一座全国最大的毛主席石雕像,后被叫停,后在原址建了一座照壁式语录墙。80年代初语录墙拆除,现在是一处花坛绿地。

栈桥
几乎所有的青岛风光宣介,都不会少了栈桥。她与最繁华的中山路连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大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作为老青岛的象征,是毫无疑问的青岛地标,成为百年来青岛的象征和标志。
中山路
这张中山路的老照片里,会勾起无数老青岛美好的回忆,第一百货商店、青岛饭店、红星电影院、中华商场......承载了太多情怀的老街里记忆。如今,中山路上的这片建筑已拆除消失多年,而它们的前身青岛咖啡饭店、福禄寿大戏院、福利洋行旧址更是鲜有人知了。

街心花园
太平路小学对面的海滨小公园,后来改建水晶宫,挖了个大坑后搁浅了,海水渗透过堤坝形成了一个大水坑成了烂尾。2010年起,大水坑地块经改造建起地下商城,但不知何故未开业即夭折。现在地下商城仍是闲置,地面上成了停车场。

第一海水浴场
青岛人的印象里,七十年代的“一浴”木制更衣室也很有特色,与八十年代新建的五颜六色的水泥更衣室,共同承载了无数人难忘的记忆。
水族馆
1932年,青岛水族馆在海滨公园内落成,这座优美的中国古典式建筑,在海滨礁石和浪花的衬托下,尤显雄伟壮观。许多年里,这里不知留下了多少市民游客的足迹,留下了多少家庭的照片怀旧。

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位于汇泉湾西侧,与汇泉角隔海相望,公园风景点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以海湾、礁石丛和婀娜多姿的黑松林带交织成海滨自然风光。漫步公园,沿着海滨逶迤的小径,水、石、草、树,亭、台、路、阶,一步一景,令人流连忘返。

莱阳路
依山临海,绿树成荫的莱阳路,历史悠久的滨海大道,第一海水浴场、海底世界、水族馆、鲁迅公园、小青岛、海军博物馆等标志性的景点都在这条路上。许多年里过去,依旧是如今的旅游热点。

老城区一角
市南老城区作为历史老建筑保护最好的街区,绿树红瓦、碧海蓝天,小路蜿蜒充满欧陆风情,是青岛得天独厚的诱人资源。

崂山·太清宫
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布,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太清宫又名下清宫,俗称下宫,是崂山道教庙宇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的庙宇。它坐落在崂山老君峰下,与大海近在咫尺,将自然风光与宗教信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崂山·潮音瀑
潮音瀑,因其声如潮,故名;又因落水点所溅浪花呈鱼鳞状,亦名鱼鳞瀑。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著名书法家叶恭绰,应邀游崂山后为鱼鳞瀑题写“潮音瀑”三个大字。

崂山内九水
北九水风景区位于崂山中部巨峰以北,又分内九水、外九水。自大崂至太和观为外九水,自太和观至靛缸湾(鱼鳞口、潮音瀑)为内九水。其内植被茂密,山谷中遍布溪潭瀑布,山间随处可见惟妙惟肖的巨石,行走于水边栈道,碧绿清澈的潭水令人心旷神怡。

崂山水库溢洪坝
1958年9月1日,崂山水库(月子口水库)开工建设。华阳、凉泉、香里等12个自然村961户搬迁,该水库于1959年秋建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是我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为青岛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八十年代的青岛,是现下许多年轻人模糊朦胧的时代,但却是无数老青岛满满回忆的时代,每当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城市画面,还是会让人心动,有一种久违的朴素和宁静。透过一张张旧影,那个纯真质朴的年代仿佛又迎面而来......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