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去了20多天,很多孩子的暑期补习班也已接近尾声,接下来很多父母该考虑的就是带孩子去哪里散散心、旅旅游了。
提到亲子旅行,除了散心减压、长见识,多数父母最希望的还是在旅行的过程中,孩子最好还能学到知识……
特别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是如此,毕竟出去玩一次,尤其是远途旅行,还是很烧钱的。
我有一个亲戚,去年暑假两口子特意请年假,带着女儿自驾去西藏,出发前信心满满,还发朋友圈:“边开车边带孩子看祖国大好河山,这一趟下来孩子地理知识不用愁了。”
结果半个多月一家三口回来后,她憔悴的就像刚打完一场败仗。
孩子一天三吵,早晨不想起床,路上不想下车,晚上不想吃饭,到了景点除了闹着买东西就是要玩具……
最后总结就是:“以后说啥都不会再带孩子远途旅行了,折腾人!”
当然,类似的经历,相信很多网友都在网上看到过,甚至有些家长都亲身经历过。
精心安排的亲子假期旅行,孩子一句“没意思”,瞬间打击父母的热情,你以为是在帮助孩子长见识、拓眼界,孩子却觉得不如在家玩手机、看电视。
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让不少父母陷入困惑:暑假,带孩子去哪里玩?才能真正帮孩子开眼、涨知识?
去年暑假带孩子旅行的时候,认识一对老夫妻,两人都是大学退休教授,趁暑假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出来玩。
与旅行过程中见到的其他大多数孩子不一样,这俩孩子虽然同样年龄不大,但一路上不仅不吵不闹,还异常兴奋,给足了老两口情绪价值。
比如在茶卡盐湖,小孙女突然把爷爷拉到一块盐晶旁,像小老师一样指着结晶纹路说:“爷爷你看,这就是课本里‘盐湖析出’的现场版!”还掏出随身的小本子,认真画下盐花的六角形,转头问奶奶:“它和我们上次在实验室养的明矾晶体谁更漂亮?”
几句话把周围游客都听呆了,一路上,俩孩子就像两个小探险家,不停地把沿路遇见的每块石头、每阵风、每朵云都变成“十万个为什么”的现场解答,令许多家长都羡慕不已,纷纷向二老请教育儿之道。
孩子爷爷说,一提起带孩子去旅行,很多父母都会引用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只要带孩子行了万里路,就等同于读了万卷书。
却不知,行万里路的前提是读万卷书,因为只有读了万卷书,知识才能扎根心底,再带孩子行万里路时他们才能触景生情、融会贯通。
自己和老伴都是教历史的,所以家里历史、地理主题的书比较多,俩孩子从不识字起就经常翻看书中的插图,老伴看俩孩子感兴趣,就经常给他们买一些他们能看懂的历史、地理主题的绘本、课外书。
孩子有啥不懂不会感兴趣的,老两口也能把知识揉碎了、掰开了,讲给孩子听,后来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就开始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缠着爷爷奶奶带他们去实地探访书里提到的地方。
真正厉害的爸妈,暑假都这样带娃“开眼”
真正厉害的爸妈,深知,带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绝非暑期临时起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么简单,而是在旅行前便下足功夫、做好充分准备。
就如同那对老夫妻,巧妙地以书籍为引,为孩子埋下好奇的种子,待时机成熟,再带着孩子踏上实地探访之旅,让书本知识与现实场景完美交融。
这个暑假,你若想带娃出门,不妨思考下,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对将要去的城市积攒够了足够的兴趣与知识储备,如果答案是“否”,那不妨先陪孩子一起看看历史、地理书,相关纪录片。
《小学生必读 这才是孩子爱看的中国地理绘本》就是旅行过程中那对老夫妻孙子孙女随身携带的一套书。
看那俩孩子非常喜欢,我也给女儿入手了一套。
入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套简单的地理主题的绘本书,入手后陪着女儿看了一些,才发现,这看似是图画书,但字里行间却包含了地理风貌、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书从身边的风景、名山大川、美食节日讲起,综合地理通识文字,囊括多门学科知识,文字简练阅读轻松,插图色彩亮丽,画面感强,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孩子将来学习地理,培养大格局的世界观都非常有益。
最关键的是这套书与其它地理书不同,不是按照省份进行划分的,而是按照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分6册的。
涵盖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200多个地理场景与知识点介绍,非常符合现代人的旅游区块划分。
内容框架也很全面,不仅涉及到了一些必去的主要景点。比如青海,先介绍整体印象,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冬虫夏草、酿皮等等。还重点进行单个景点的具体介绍,西宁、青藏铁路、青海湖、茶卡盐湖等等,编排相当科学。
建议家有小学生的父母,这个暑假能把这本书给孩子看看,不仅能提升知识储备,拓宽视野,还能帮孩子足不出户开眼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