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县隶属广西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东接南宁市,南连上思县,西南与宁明县交界,西邻崇左市江州区,北与隆安县接壤。“扶绥”——“福随”喻意幸福相随,居住着壮、汉、瑶、苗等多个民族,是壮族(蓝衣壮)的发源地之一。扶绥是“五乡之城”。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恐龙之乡、中国白头叶猴之乡、中国甘蔗之乡、中国乐养之乡。扶绥山清水秀。县域内生态环境幽雅,名胜古迹神奇,名岩、名洞、名泉,奇山、奇石、奇水等风景资源丰富独特。素有“草经冬而不萎,花非春也常开”的秀丽风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畅游左江,其《粤西游日记》记载了他游笔架山、金鸡岩时,写下“石山最胜,石岸尤奇”的名句。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区(点)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龙谷湾休闲度假区、中国(南宁)乐养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逐羊景区、炎鑫度假村。#广西#
历史沿革
扶绥县历史悠久。根据《文物》(1978年第9期)资料记载,在扶绥县中东区那淋村、扶南乡敢造岭和新宁镇江西岸村等地出土大量人类用过的石器和夹沙陶片,以及食用后丢弃堆积的碎骨、螺、蚌壳等物化石,经专家研究证实,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直到现在。
扶绥县境域秦朝以前属百越地,南朝至隋,现扶绥县部分地区(原属扶南地区)属郡县辖地,其余为西原土著溪峒。唐初,县境地除东部地(今扶绥县龙头乡境)属邕州如禾县外,其余均为西原土著溪峒地。五代时,境内地均属南汉。明清时设新宁州、永康州、忠州土州均隶属南宁府,罗阳土县、陀陵土县隶属太平府。
民国时期,改忠州为忠县,后复改为绥渌县,改永康州为永康县,后复改为同正县,改新宁州为扶南县,罗阳土县改土归流并入同正县。
1949年12月,绥渌县、扶南县、同正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均属龙州专区。1951年7月,扶南、同正、绥渌3县合并为扶同绥县。10月,改为扶绥县。1951年,龙州专区改称崇左专区。1958年12月,扶绥县与崇左县合并称左江县,属南宁专区。1959年5月,左江县复分为扶绥县和崇左县。1960年1月,扶绥县与崇左县合并,称崇左县。1962年3月27日,扶绥与崇左分县,恢复扶绥县建制,仍属南宁专区。1970年11月,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2003年,撤销南宁地区,成立地级崇左市,扶绥县隶属崇左市。
一、扶南县
扶南县地方,在唐、虞、夏、商、周漫长的上古时代,属荆州南蛮地(或谓古骆越地,皆为桂林、郁林郡地),秦代属桂林郡地(郡属南海尉)。汉代属郁林郡、合浦郡地(二郡均属交址刺史并交州部).隋代属宁浦郡,宣化县地。唐时安南都护府有羁縻西原州(在今扶绥县境内)领罗和、古林、罗淡三县及黄峒(一名黄橙峒)。据唐宋志,西·原州内有武黎县,隶属邕州左江道,宋代沿袭羁縻武黎县,仍属邕州;元代改属思明路.明初,武黎县分为武黎、华阳、沙水、吴从四峒(四峒故址:武黎在今崇左县驮卢镇蕾州村;华阳在今昌平乡木民村;沙水在今扶南乡充禾村;吴从在今渠黎镇渠笃村附近山潭处).后武黎、华阳以功授为县,领沙水、吴从二峒,终而一统于武黎县,隶属思明路。其后思明土府剿功,以忠州、江州为属,土州抗叛,战事不止.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武黎县民黄纲献舆图及印,归属南宁路。至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将武黎县地并析如禾县一、二、四图所属部分村庄,(即今龙头乡、扶南乡的部份村庄及邕宁县的苏圩、那黎等部分村庄)建置州署,州治设于定渌峒(即扶南县城内东北)名为新宁州。隶属南宁府。
新宁州建置之初,将武黎县地原四胡置为隆化四都。各都所在地是:一都州城内,二都渠黎圩,三都岜盆圩,四都武黎圩(今蕾州,即武黎县故址)。州属左江道南宁府.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知州案查,凡原系武黎、如禾所属的村庄,均应归属州所有。过去忠州侵去如禾地沙村、更阳、那投等28村,经申复后增编为隆化五都;江州占去武黎地渠旧、永兴、渠思等16村,经申复后增编为隆化六都;忠州夺去的武黎地陇罗、陇斗、那练等25村,经申复后增编为隆化七都(上述收复的村屯土地均在州城西南),于是多年湮没不清的界壤得到复原.时全州区域划为如禾三个图,隆化七个都(按:所谓“隆化”,隆是明代隐庆年号,化是改土归流之意).至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年),州又划属地方联团十七个:复宁团,辖城内并附四村;长安团,辖长沙、新湾等三村;人和团,辖木民、充禾等六村;安全团,辖龙头、岜皮等六村(圩);和安团,辖坛隆、那晓等十七村(圩);保安团,辖逍汉、那塘等六村(圩);忠良团,辖水边、塘岸等十村;贞良团,辖高电、淋湴等三十三村(圩);全良团,辖汪庄、哺窑等六村(圩);安良团,辖大塘、那坡等二十五村(圩);砥柱团,辖渠黎、蕾陇等二十一村(圩);绥靖团,辖岜·盆、姑豆等十九村(圩);康良团、辖武黎(今蕾州)、渠邦等十三村(圩);安安团,辖那蒙、坛进等六村;太和团,辖陇怀、咘哈等七村;熙良团,辖渠旧、潢滤等二十一村(圩);亲良团,辖陇罗、那练等十七村(圩)。(按:下四图地为如禾、苏圩、苏村、朗圩、那陈……等村、圩,由于当时州内有宣化,钦州籍杂居,离州城远,故不编团。)清代政体基本沿袭明制,隶属南宁府。州下仍置都、团。都设有佐贰,团设团局,有团总。各团均组织团勇(或称团练),团下管辖村屯。
辛亥(1911年)革命成功,成立中华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民国三年(1914年),新宁州更名扶南县,隶属南宁府。州原隶属下四图地的如禾县苏圩等村(圩),始拨给邕宁县管辖。县内地方组织尚有都、团形式。县设地方保卫团总局(即民团总局,后改称民团司令部),县下辖属十个团,各团设地方保卫团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县十个团改称为十个行政乡,即复良乡(城厢),全安乡(龙头圩),贞和乡(凉亭圩),安良乡(大塘圩),长和乡(长沙村),绥靖乡(岜盆圩),砥柱乡(渠黎圩),熙良乡(渠旧圩),康良乡(蕾州圩),亲良乡(东罗圩)等。各乡分管若干村、甲.当时县内的主要组织机构,除县政府外,还有县参议会、县党部(即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县民团司令部、县医院、县金库和县田管处、司法处等等。
1949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独立大队开始进驻县城,宣布解放扶南县。同时建立了扶南县人民政府,隶属宾阳专区。至此,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县、乡、村政体建制全部、彻底消亡。接着中共扶南县委员会、县公安局及其他县一级的新的组织机构均先后建立了起来,1950年春,全县区划为四个行政区:一区龙头,二区大塘,三区渠黎,四区渠旧。区设立区公所及建立区党委会,区下管辖行政乡,乡为基层政权,分辖若干个村屯。
二、绥渌县
绥渌县地方,唐时曾设羁縻箩笼县,属太平府。宋代初置羁縻忠州,属邕州左江道。至宋皇佑5年(1053年)改置土司忠州,州署建于旧城(今东门镇旧城村),据清光绪四年《新宁州志》记述,忠州土官始祖黄胜奇,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市人,因随宋将狄青征南有功,获授为土忠州知州,开始实行土官世袭制。元,明两代沿袭宋制;元至明初属思明路。明代中期,土忠州与土江州联合叛抗思明路,连年混战。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于武黎县黄纲献舆图及印给南宁府,脱离思明络而感受南宁府所辖,乃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武黎县获准建置为新宁州。明朝廷为了限制土官势力,遂把土忠州划归新宁州羁縻。即土忠州地方一切案件统归新宁州知州承审,并令土官将现有子孙尽数造册开报.此后土官生子,须代代向新宁知州申报,以便备案承袭.迨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清朝廷对土属逐步进行改土归流,土官黄琮感到土司统治寿命已经不长,便从旧城迁居重利村,新建一座所谓衙署—“南庄”(实际上是避世隐迹),用石灰划界,强占望利、板林两村田地一千多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为进一步削减土官势力和加强镇压“天地会”革命势力死灰复燃起见,乃加设土忠州弹压(官名),而便于弹劾制服。
民国元年(1912年),废土司制,改置忠县,忠州世袭土官(历传二十九代)随之消亡,民国五年(1919年)忠县改名为绥渌县,隶属南宁府,时全县划分为三个团,即东门团、山圩团、柳桥团;不久改团为区,仍按原三团分为三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区改划为七个行政乡,就是东门乡、山圩乡、旧城乡、南门乡(今自尧村)、北门乡(今琴凡村)、西长乡和柳桥乡等。各乡设乡公所,乡下管辖村屯。时隔十年之后,1943年复改划为五个乡,一律改称新名,即一德乡(山圩)、二礼乡(东门)、三民乡(旧城)、四维乡(西长)、五权乡(柳桥)等.民国时期,绥渌县府所在地,几经迁移,或在旧城,或在东门.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下半年,自旧城迁至东门后便固定了下来。
1949年12月,粤桂边纵队三支队独立大队绥渌中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县城,解放了绥渌县,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县、乡、村的一切统治机构。首先建立起绥渌县人民政府。随后成立了中共绥渌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武装大队及其他新机构。隶属宾阳专区。1950年春,全县区划为三个行政区,即东门区、山圩区和柳桥区。区设区公所及区党委会,区下分设若干行政乡管辖若干村屯。
三、同正县
同正县地方原属陀陵土县、思同土州、永康土县和罗阳土县四个县(州),史书上称之为土司。由土官世袭统治,各霸一方,鱼肉黎民。现分别将其建置及变更以至消亡的始末略述于下:
1、陀陵土县:同正县地区出现得最早的土司是陀陵土县,始建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即伏波将军马援和路博德平南时期,于陀陵境内首建郡县制,授予黄姓为驼骆岭峒长。至唐代广设羁縻州县时,改为陀陵土县,属交州郁林郡。县署建在原同正县那权乡的润村、伏权和那印等村(今属崇左县那隆乡)。土县初辖原同正县的上三乡之一,即那权乡所属的村屯;其后扩大地盘管辖整个上三乡,即那权、那隆、王廖三乡所有村屯。土官黄姓先后共传了十三代。清康熙二七年(1688年),末一代(第十三代)土官因无嗣承袭而归并于永康州。
2、思同土州:唐开元二年(714年)建置。在此之前原为西原蛮峒地,称为永宁峒,黄姓授为峒长,归属岭南邕州那督府。后由于增设羁縻州县而改为思同土州。宋代属邕州左江道,元代属太平路,均为羁縻州。州衙原设在思同乡下造村,之后迁至思同北面玄帝城隍庙(今思同小学校址)。地距今中东区12华里。所辖地区为原同正县今思同乡的各村屯,新隆乡的砂房村(当时为圩场),百域乡的咘练村、全福村、九和乡的各村屯等。土州官共传十三代,至明万历二七年(1599年)被撤废归并于永康州。
3、永康土县(又叫康山土县):此地前身为康山峒——百蛮、獠杂处之地,民族成份复杂。土官族杨姓随宋将狄青平南后获授为康山峒长,衙署设在今中东区旧县里角村。至宋皇佑五年(1053年),康山峒改置永康土县,隶迁隆寨。元代属太平路,明代属广西布政使司.明成化八年(1472年)永康土县改土归流,建置永康县(或说同正县);至明万历二七年(1599年)改置为永康州,州治在今中东区教育组驻地。民国元年,中央颁令所有州属均改为县。永康州遂又改为永康县;民国三年(1914年)正式改称同正县。
4、罗阳土县:地处今中东区东南约十华里之处,唐代前已有人烟。地属南议,为黄澄蛮峒地。宋代初该地农民揭竿起义,宋将狄青率军南下平定所谓“南蛮”后,进占桂西南,封官赐土。黄姓始祖黄宗堂获授为逍岭峒峒长(该地原为新宁州,后属扶南县)。官署初设在逍村。宋皇佑四年(1052年),撤废土逍岭峒,建置罗阳土县,属太平府,县治迁至中东区罗阳乡北哨的旧城村,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永康州兼弹压。民国三年(1914年)以后归同正县承审。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罗阳土县才实行改土归流,并入同正县。历传世袭土官二十八代八百多年。至此,原同正县地区归于一统。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后,同正全县改团为区,共划分为九个区:一区区公所设在旧县村,二区设在思同圩(今思同小学校址),三区设在砂房圩,四区设在那印村,五区设在那隆圩,六区设在北哨村,七区设在宝塘圩,八区设在伏良圩,九区设在城厢(今中东区)。共辖316个村屯(圩)。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区为乡,分设七个行政乡:即康山、克强、罗阳、昌平、那权、王廖、那隆等。乡设乡公所,下管辖村屯(圩)。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三支队独立大队同正中队进驻县城,同正全县解放,布告成立同正县人民政府。随后建立中共同正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武装大队及其他新机构。隶属宾阳专区。1950年。全县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即中东区、昌平区和那隆区。区设区公所及区党委会。区下管辖行政乡及村屯等。
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先后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下设区、乡、村三级人民政权。扶南县先划五个区:龙头、大塘、渠吞、渠黎、长沙。后并为四个区:龙头、大塘、渠黎、渠旧。同正县划为三个区:中东、罗阳、那隆。绥渌县划为三个区:山圩、东门、柳桥。1951年7月,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为扶绥县后,全县划十个区:一区(龙头)、二区(大塘)、三区(渠黎)、四区(渠旧)、五区(柳桥)、六区(东门)、七区(山圩)、八区(昌平)、九区(中东)、十区(那隆)。
1953年2月24日,崇左县的驮丁、陇河两个乡三个自然村划归扶绥县管辖。同年4月24日,本县那隆区的那隆、那新、那院、黎乡、岜黄、渌荫、光豆、那练、夏润、仁里,拾义、合芦、发明、王姜共14个乡143个自然村划归大新县;伏廖、那模、那立、博群4个乡29个自然村划归崇左县;中东区夏灵乡的那朴、果肥、果隆,维旧乡的坛关、那淋、那吞、羊头、那斛、那濑、渌吞、渌达,丛堪、果棒、渠邦、那周、旧圩等村划归大新县。是年7月2日,中东区模陶乡(后改二联乡),陇邦乡共11个自然村屯划归崇左县。经调整后,全县还有9个区85个乡。
1955年1月7日,渠黎区驮目、蕾州两乡下辖村屯,安定乡连塘村、安定村,渠邦乡枯楼村、岜梅村,昌平区的独秀乡划归崇左县。全县还有9个区82个乡。
1958年初,撤区改为大乡。同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全县划8个公社:龙头公社(龙头区)、幸福公社(大塘区)、超英公社(渠黎区)、超美公社(渠旧区)、火箭公社(柳桥区)、东风公社(东门区)、红旗公社(山圩区)、五星公社(中东、昌平两区)。同年9月21日,超英公社渠邦大队的连塘、姑姜、贯字、泗连、中屯、渠豆、渠邦、角桌等8个自然村划归崇左县。当年12月,扶绥与崇左并县,火箭公社那学大队的柳白村、那陶村、那悟村,渠麻大队的渠麻村、叫册村划归罗白公社。
1959年1月22日,柳桥公社三台、桐骨两个大队的桐骨、蕾徐、东久、东灵、东谷、那豆、爱、那出、平里、百重、逋荒、通负、寺厚、连田、金坛、安马、那赵、其样、那咘、杨连等20个村划归宁明县。1960年,公社改为大乡,大队改为公社,设县、乡、社三级政权。1961年,扶绥县地分18个公社,其中龙头1个,大塘3个、渠黎2个、渠旧1个、柳桥2个、东门3个、山圩3个、昌平1个、中东2个。
1962年4月,扶绥与崇左分县后,设县、区、社三级政权,全县仍划龙头、大塘、渠黎、渠旧、柳桥、东门、山圩、昌平、中东9个区97个公社。
1968年11月,区改为公社,公社改为大队,设县,公社、大队三级政权。全县有9个公社,99个大队1969年3月,原大塘公社划为扶南、世盆两个公社。全县有10个公社99个大队。1974年,全县辖10个公社,100个大队,1436个生产队。
1980年,全县设1个镇10个公社,127个大队,2966个生产队。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建立区、乡、镇政府和农村体制改革,经过全面调整以后,扶绥县现在管辖:中东区(相当乡、镇级),四个镇(即新宁镇、渠黎镇、东门镇和东罗镇),七个乡(即龙头乡、扶南乡、渠旧乡、岜盆乡、山圩乡、柳桥乡和昌平乡)。区、乡、镇下共管辖128个行政村,796个自然村屯,14个圩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户口共有64327户,人口总数为348529人。其中壮族占82.14%,汉族占17.62%瑶族占0.15%,其余为苗、侗、京、回、满……等族。
1985年,全县划为1个区,4个镇,7个乡,128个村民委员会,2603个村民小组。
1989年,扶绥县辖8个镇、5个乡。1994年辖8个镇、4个乡。
1996年,扶绥县面积2830平方千米,人口约40万人。辖8个镇、4个乡:新宁镇、渠黎镇、渠旧镇、柳桥镇、东门镇、山圩镇、中东镇、东罗镇、龙头乡、扶南乡、岜盆乡、昌平乡。县政府驻新宁镇。
2002年7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扶南乡与新宁镇合并为新宁镇,原扶南乡和新宁镇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新宁镇管辖。调整后,扶绥县辖8个镇、3个乡:新宁镇、渠黎镇、渠旧镇、柳桥镇、东门镇、山圩镇、中东镇、东罗镇、龙头乡、岜盆乡、昌平乡。
2019年,扶绥县辖3个乡、8个镇、119个村委会、15个社区、758个自然村、2244个村民小组。
2020年总面积2841平方公里。扶绥县辖8个镇、3个乡,另辖1个乡级单位农场,县政府驻新宁镇。
2024年扶绥县辖8个镇、3个乡:渠黎镇、渠旧镇、柳桥镇、东门镇、山圩镇、中东镇、东罗镇、新宁镇、龙头乡、岜盆乡、昌平乡。共118个村、18个社区、765个自然村。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