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要搞大动作了。
不是拆胡同盖高楼,也不是修地铁挖隧道,这次是直接甩了个“千亿级”的大目标——到2030年,要砸出2-3个“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听着是不是特像科幻片里的台词?“千亿”“新地标”“文商旅体”,这几个词凑一块儿,感觉能直接上热搜。但咱普通老百姓别光跟着起哄,这事儿啊,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实在,也更“扎心”——毕竟,花的是真金白银,建的是咱家门口的地儿,最后能不能让咱得着实惠,才是关键。
先说说这“千亿级”是个啥概念。一千亿,不是一千块,也不是一亿。往小了说,够咱普通家庭从北京二环买到六环(当然,得是贷款三百年那种);往大了说,相当于北京一年旅游收入的小一半(202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刚过两千亿)。现在要拿这么多钱,专门砸出2-3个“新地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政府文件里写得明白:环球影城二期、“两园一河”、中轴线旅游产品、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线路……全是硬菜。但问题来了:这些“新地标”到底是给谁建的?是给领导视察时拍宣传片用的,还是给咱周末遛娃、下班放松、假期打卡用的?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掰开揉碎了聊。
一、千亿地标不是“拍脑袋”,北京这是被逼的?
要说北京为啥突然下这么大血本搞“文商旅体融合”,其实是“形势所迫”。
你想啊,以前北京靠啥撑消费?房地产、汽车、传统商业。但现在呢?房子卖不动了,汽车保有量快到天花板了,商场里除了吃饭的排队,卖衣服的柜台恨不得比顾客还多。年轻人现在不爱逛商场,爱啥?爱打卡文创园、看沉浸式演出、去山里住民宿、跟着“Citywalk”逛胡同。说白了,消费升级了,从“买东西”变成了“买体验”。北京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是跟不上这趟车,那可就真落后了。
所以,这次《方案》里说“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其实是想把北京的“文化家底”变成“消费动力”。你想啊,北京有啥?故宫、长城、中轴线(刚申遗成功)、三大文化带,这些都是独一份的宝贝。以前这些宝贝是“死”的——游客来了,拍张照就走,钱花得少,留不住人。现在要搞“融合”,就是要让这些宝贝“活”起来:游客来了,不光能看,还能玩、能吃、能住、能买,从“一日游”变成“多日游”,从“打卡就走”变成“来了还想来”。
就拿环球影城来说,一期2021年开业,火成啥样?周末排队两小时玩五分钟,周边酒店价格翻三倍还抢不到。但你发现没?大部分人玩完环球影城,顶多顺便去趟通州万达,然后就打道回府了。为啥?因为配套跟不上,除了游乐园本身,没啥可逛的。现在要搞“二期”,肯定不能光加几个过山车,得把商业、住宿、演出、甚至体育设施都揉进去——比如建个环球主题商场,卖独家周边;搞个环球大剧院,演定制版音乐剧;再配个体育公园,白天玩项目,晚上看球赛。这样一来,游客就能在通州待上两三天,钱不就花出去了?
再比如中轴线,从钟鼓楼到永定门,7.8公里,藏着多少故事?但现在游客去中轴线,基本就是故宫+景山,顶多再去趟天坛,一天就逛完了。这次要搞“中轴线旅游产品”,肯定得把中间的胡同、老字号、小剧场都串起来。比如搞个“中轴线夜游”:晚上从钟鼓楼出发,逛烟袋斜街的老字号小吃,在什刹海听段评书,然后坐个三轮车,沿着中轴线往南走,路过故宫角楼看灯光秀,最后到永定门广场看场露天电影。你说,这样的体验,谁不想花钱?
所以啊,北京砸千亿搞新地标,不是“拍脑袋”,是想把“文化IP”变成“消费引擎”。这步棋走对了,就能让北京从“旅游城市”变成“消费城市”;走不对,那可就真成了“烧钱工程”。
二、新地标别成“千城一面”,北京得拿出真本事
但有个问题得警惕: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搞“文旅新地标”,结果呢?古镇都是义乌小商品,文创都是冰箱贴,演出都是“印象XX”,逛完一个就等于逛完一百个。北京这次搞千亿新地标,可千万别掉进这个坑里。
要我说,北京的优势就在于“独一份”——别人没有的文化家底。但怎么把这些家底用好,是门学问。
比如“三大文化带”: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这仨要是只做成“景区”,那就废了。大运河不能光是坐船看风景,得把“漕运文化”融进去。比如在通州运河边搞个“漕运市集”,让游客穿汉服体验“运粮”,学做运河边的老字号糕点,晚上再看场实景剧《漕运往事》,讲当年南方粮食怎么运到北京的故事。这样一来,游客记住的就不只是“一条河”,而是“一段历史”。
长城更不用说了,现在很多长城景区就俩字:“爬”和“拍”。《方案》里说要“提升‘长城人家’民宿品牌影响力”,这思路对。但别光搞“网红民宿”,价格标到两千一晚,游客住不起,老乡赚不到钱。得让“长城人家”有“烟火气”:比如老乡家里腾几间房,包三餐,早上带游客爬野长城(安全第一哈),中午回来吃农家菜(柴鸡炖蘑菇、贴饼子),下午跟着老乡摘山楂、编箩筐,晚上围着火炉听老乡讲长城的传说。这样的民宿,游客花几百块钱,觉得“值”,老乡也能稳定赚钱,这不比搞“网红滤镜”强?
还有“工业旅游示范场景”。北京有不少老工厂,比如798、首钢园,已经改得不错了。但别止步于此,工业旅游不是“把工厂刷成彩色就完事”。比如首钢园,以前是炼钢的,现在有滑雪大跳台(冬奥遗产),能不能搞“工业+体育”体验?让游客穿上炼钢服(安全版),体验当年工人怎么操作设备,然后去大跳台学滑雪,晚上再看场“钢铁与冰雪”主题的灯光秀。把“硬核工业风”和“潮流体育”结合起来,这才叫“融合”,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最怕的就是啥?把“文商旅体融合”搞成“简单堆项目”。比如环球影城二期,要是光加几个过山车,旁边盖个商场卖衣服,那跟普通游乐园+购物中心有啥区别?那一千亿可就真白花了。北京得记住:你的“新地标”,必须有别人抄不走的“北京味儿”。
三、老百姓能捞着啥?别让千亿地标成“游客专属”
聊了这么多,咱最关心的还是:这千亿新地标,跟咱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别到时候建好了,全是游客,本地人想进去逛一圈,要么排队两小时,要么消费不起,那可就尴尬了。
其实啊,好的“新地标”,必须是“游客和本地人都爱去”的地儿。
比如“两园一河”(具体是哪两园哪一河还没说,但肯定是大项目),要是只做成收费景区,本地人肯定不爱去。但要是里面有免费开放的滨水公园、平价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亲子游乐场,那可就不一样了。周末带孩子去放风筝,晚上吃完饭去河边散步,夏天还能看个露天电影,这不就是咱老百姓需要的“日常休闲空间”?
还有“梳理公园存量空间设施资源,引入连锁化、品牌化商业运营主体”。这话听着绕,其实就是“公园别光种树,也得有点商业配套”。但得把握好度,不能把公园变成“购物中心”。比如玉渊潭,春天赏樱花的时候人山人海,游客想买瓶水都得排队半小时。要是在公园角落里搞个“轻食便利店”,卖平价水、面包、文创雪糕,既方便游客,也方便本地人,这不挺好?但千万别搞成“天价餐厅”,一杯咖啡卖八十,那可就变味儿了。
乡村旅游对咱本地人来说更是福音。以前周末想出去玩,要么去人山人海的景区,要么去“农家乐”吃顿假农家菜。这次《方案》说“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加力支持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是能把郊区的路修宽点(别再堵两小时才到),把厕所搞干净点(别再是“旱厕”),民宿价格实在点(别动不动上千一晚),那咱周末就能带着家人去山里住两天,摘摘果子、爬爬山、跟老乡聊聊天,这不比在城里待着舒服?
最关键的是“就业”。千亿新地标建起来,得需要多少人?服务员、导游、演员、设计师、运营人员……这些岗位可不都是给“高端人才”的,咱普通老百姓只要肯学肯干,就能找到活儿干。比如“演出+旅游”,需要灯光师、化妆师、场务;民宿需要保洁、厨师、管家;文创产品需要设计师、手艺人。这些岗位能让更多人有稳定收入,这不就是“惠民生”吗?
四、钱从哪儿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别“各怀鬼胎”
聊到这儿,肯定有人问:一千亿,政府掏得起吗?其实《方案》里写了:“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说白了,政府出政策、出地,社会资本出钱、出运营,一起干。
这种模式不新鲜,环球影城一期就是中外合作,效果不错。但要想干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得“一条心”,千万别“各怀鬼胎”。
政府别想着“甩锅”:地给你,政策给你,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赚钱了是你运气好,赔钱了是你没本事。这种心态要不得。政府得做好“服务员”:简化审批流程(别让项目审批跑断腿),完善基础设施(路、水、电、网得跟上),监管到位(别让资本乱收费、搞垄断)。
社会资本也别光想着“圈地赚钱”:拿了便宜地,建一堆房子卖,然后把文旅项目扔那儿不管,变成“烂尾景区”。这种事儿以前不是没发生过。资本得真投钱搞运营、做服务:引进好的团队,设计好的体验,把项目做精做细,让游客愿意来、愿意花钱、愿意再来。比如环球影城二期,要是资本只想着“卖门票赚钱”,那肯定走不远;但要是想着“靠服务、靠体验、靠衍生品赚钱”,那才能长久。
还有老百姓最关心的“收费”问题。千亿新地标别变成“高价乐园”,啥都收费,啥都贵。比如公园引入商业运营,基础的休息区、卫生间必须免费;乡村旅游的停车场别收五十块一天;“中轴线旅游产品”别搞“分段收费”,进个胡同都要钱。得让老百姓觉得“逛得起”,这地标才能火起来。
五、细节决定成败,别让“千亿地标”输在“最后一公里”
最后想说句实在话:千亿新地标能不能成,不在“千亿”这个数字多吓人,也不在“新地标”这个名头多响亮,而在细节。
比如交通。环球影城一期周末堵车堵到怀疑人生,地铁7号线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二期建好了,游客肯定更多,交通能不能跟上?地铁能不能加开班次?公交能不能多开几条线?停车费能不能别太贵(现在环球影城停车一天一百,真不便宜)?要是游客光在路上就耗两小时,再好的项目也没心情玩了。
再比如“入境旅游服务”。《方案》里说“用好‘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提供多样化便捷化服务”。这话挺好,但别只是摆个桌子、放几本宣传册、配个不会说外语的工作人员。得真解决问题:外国游客落地北京,不知道去哪儿玩?服务点能推荐个性化线路;签证有问题?能帮忙协调;东西丢了?能帮忙找。让外国游客一下飞机就觉得“北京真方便”,而不是“北京真麻烦”。
还有“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北京有不少河,但以前很多滨水空间要么被围起来不让进,要么脏得没人去。这次说要“持续提高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和运营管理水平”,就得真把河边的栏杆拆了(该围的安全区域还是得围),种上树、铺上草坪、放上长椅,让老百姓能随便去散步、遛狗、钓鱼。别搞成“仅供观赏”的景观带,那可就太浪费了。
最关键的是“服务态度”。咱北京有些景区的服务,说实话,不敢恭维。“爱来不来”“问个路爱答不理”“东西丢了没人管”。千亿新地标建起来,要是服务还是这水平,那可就真砸招牌了。得让工作人员明白:游客是来消费的,不是来看脸色的。一句“您好”“需要帮忙吗”“慢走”,花不了啥钱,但能让游客心里暖乎乎的,下次还想来。
结语:千亿地标别成“摆设”,得让老百姓说“值”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北京砸千亿搞新地标,是好事,但得接地气。别光想着“国际影响力”“全球辐射力”,先想想咱老百姓能不能得着实惠——周末有没有新地方遛娃,下班有没有新地方放松,假期有没有新地方打卡,老乡能不能靠这地标多赚钱,年轻人能不能在这儿找到好工作。
要是十年后,咱能拍着胸脯说:“那几个千亿新地标,我常去!带娃逛过,跟朋友聚过,外地亲戚来了我还专门带他们去!”那这千亿就花值了。要是到时候大家都说:“哦,就那几个地儿啊,去过一次,人多、价贵、没啥意思,再也不去了。”那可就真白瞎了。
所以啊,北京这次搞新地标,别光盯着“千亿”这个数字,也别光想着“新地标”这个名头,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多解决点实际问题。毕竟,咱要的不是“宣传片里的地标”,而是“生活里的地标”。
最后问一句:要是这千亿新地标真建好了,你最想带谁去?最想体验啥?评论区聊聊,万一政府看见了呢?(开玩笑的,但梦想还是要有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