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阿坝州汶川县交界,南与崇州市相邻。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都江堰市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名闻遐迩;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都江堰市这座城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2024年,都江堰市荣获赛迪“西部百强县”、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四川省双拥模范城等国家和省级荣誉,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考评保持全省前三,荣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第七、四川第一。#四川#
历史沿革
今都江堰市(灌县)境内政区设置,始于秦。“秦、汉叫湔氐道”,“汉升为县。蜀汉时,湔氐亦皆华化,故改称湔县”(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治所在今灌县灌口镇。不久,改湔县为都安县,属汶山郡。郡治今汶川县绵虎乡。
曹魏亡蜀(263年),两年后司马炎称帝,西晋王朝以郫地多人少,划出部分地徙都安县于今聚源乡导江村,改湔县为晏官县(一说漫官),属汶山郡,郡治今汶川县威州镇。
成汉(303-347年),时仍置都安、晏官两县。
东晋(317-420年),依旧。
前宋(420-479年),汶山郡没于夷,侨汶山郡、汶山县于灌口(郡、县同治),辖都安、晏官、汶山。
南齐(479-502年),郡县依旧。齐武帝肖赜于永明元年(483年),以江原县地大户多,割今崇庆县街子、双河、今灌县河西等乡至今汶川漩口、水磨一带立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乡五里村)。今灌县境内有一郡三县建置。
南梁(502-557年)间,新析州郡,于齐基县境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西魏(535-557年),有蜀5年(553-557年)建置同南梁,另于今灌口镇置灌口镇。北周(557-581年)天和三年(568年)汶山郡还治,废晏官县,改置汶山县(治所今灌口镇),废都安县,以其地还郫。天和四年(569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今灌县徐渡乡杜家墩子,改隶犍为郡(郡治僰道县今崇庆县江源乡东岸)。
隋(581-618年),大业三年(607年),精简建置,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仍置清城县。
唐(618—907年),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于汶山县旧址置镇静军,为军事设置,以府兵守之;于都安县旧址置盘龙县,寻改灌宁。武德六年(623年)又改为导江(此据《元和郡县志》)。一说贞观中改为灌宁县。开元中改为导江县(此据《新唐书·地理志》,属濛州,治今彭县濛阳镇,后属彭州,今彭县天彭镇。仍置清城县,治所同前。开元十八年(730年)清城县去水作青城。
前蜀(901-925年),武成元年(908年)设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960-1127年),乾德四年(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军治今灌县灌口镇)仍辖青城、导江二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旋改为永康军。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县还隶彭州,青城还隶蜀州。九年(1076年),复于导江置永康军使,隶彭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永康军,又以彭州导江、蜀州青城为其隶属。南宋(1127-1279年),建置同北宋。南宋末永康军废为灌口寨。
元(1271-1368年),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废青城、导江二县,以其地并入灌州.并立青城陶坝屯田万户府,隶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
明(1368-1644年),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县有蚕崖巡检司,隶于成都府.十年(1377年)并崇宁县入灌县.十三年(1380年)又析出复置崇宁县(治今郫县唐昌镇).弘治中(1488-1505年)改属威汶道,旋复属成都府。
清(1644—1911年),仍置灌县,隶成绵龙茂道,后改川西道、成绵府。道、府治今成都市区西南。
中华民国(1912-1949年),仍置灌县。民初曾短暂称灌县行政公署,隶于西川道。民国24年(1935年),四川省正式实施督察区制,灌县隶于第一行政督察区(区署专员公署,治今温江县柳城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仍置灌县,治今灌口镇,隶川西行署温江专区。1953年初,隶四川省温江专区。1968年9月,温江专区改名为温江地区革命委员会,灌县隶于温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隶于温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地、市合并,灌县属四川省成都市。
1988年5月,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隶于四川省,省政府委托成都市代管。
行政区划
1950年2月设立城关区,辖原志城镇、新民镇。
同年8至10月改保为村。
1951年原城关区改为城关镇。划出志城镇玉垒关以西原白沙乡地设白沙乡;原志城、新民农村建新城乡。
同年,设第一区于蒲阳乡。辖蒲阳、虹口、新城,又从蒲阳乡划出部分地设白果乡、向峨乡,共5个乡。
设二区于聚源乡.辖聚源、金马、崇义、土桥、胥家、驾虹6个乡。
设三区于石羊乡.辖石羊、柳街、徐渡、顺江、八角、安龙、青龙7个乡。
设第四区于中兴.辖中兴、太平、大观、玉堂、泰安、两河6个乡。
设第五区于白沙。辖白沙、麻溪、虹口、漩口(清正)、水磨(兴仁)5个乡。
1952年3月经川西行署定将原汶川县龙溪乡划入,编人新五区辖。
同年从虹口划出四村置立深溪乡。
同年11月土改结束,在崇义乡崇德村设崇义镇。
次年在石羊乡设石羊镇、蒲阳乡设蒲阳镇。镇设镇长,下辖居民委员会、小组。
1953年第一次普选前,全县共5区,1个区级镇,34个乡(镇)。
镇:城关镇(区级)、崇义镇、蒲阳镇、石羊镇。
乡:新城、蒲阳、虹口、深溪、白果、向峨、胥家、驾虹、金马、崇义、聚源、土桥、漩口、白沙、龙溪、麻溪、水磨、玉堂、中兴、太平、大观、两河、泰安、石羊、柳街、徐渡、顺江、安龙、青龙、八角、大兴共31个乡。第一次普选改乡(镇)人民政府为人民委员会。
1954年迁二区区署于崇义,迁四区区署于太平。
1955年迁五区区署于漩口,四区区署还迁中兴。
在这期间调整区辖,胥家、驾虹从二区划出,归并一区;新城从城关镇划出,归并一区。
1956年,撤销一、二、三、四区公所。
1956年撤销八角乡建置,以其地分划入柳街、顺江、徐渡三乡。
同年又撤销驾虹建置,以其地划入金马、胥家、蒲阳.撤销白果并人蒲阳。
1957年8月奉令将漩口、水磨两乡连同区级机构划入汶川县辖。
1958年人民公社化前,全县共4个区,30个乡(镇)。
镇:城关镇、蒲阳镇、石羊镇、崇义镇。
乡:新城、蒲阳、虹口、深溪、向峨、胥家、金马、聚源、崇义、土桥、白沙、龙溪、麻溪、玉堂、太平、中兴、大观、两河、泰安、石羊、柳街、安龙、青龙、徐渡、顺江、大兴26个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改人民委员会为人民公社。
同年9月,撤销胥家、聚源、新城3乡建置,设幸福人民公社,下设3个点,点以下为管区.公社设聚源。
青龙同大观合并,撤销大观建置,设青龙人民公社,社址设青龙。
白沙同麻溪合并,撤销白沙、麻溪两乡,另设紫坪人民公社,社设白沙,撤销深溪乡与虹口乡,合并为虹口人民公社。
中兴和大兴合并,设中兴人民公社,社址设中兴。
太平乡划归成都市金牛区辖,1960年归还建置。
改城关镇为灌口镇。
全县人民公社有:灌口镇(城镇)、幸福、蒲阳、虹口、向峨、金马、崇义、土桥、紫坪、龙溪、玉堂、中兴、太平、泰安、两河、安龙、青龙、徐渡、顺江、柳街、石羊21个人民公社。
1962年体制调整,恢复大观、聚源、胥家建置。全县为24个人民公社。
1963年恢复大兴、白果、驾虹3个公社,石羊、蒲阳两个镇建置,全县为29个社镇.崇义设场镇办事处。
1966年撤销区级机构。
1971年紫坪人民公社撤销,重新成立白沙、麻溪两个人民公社。
1981年7月,政、社分置,设公社管理委员会,根据在同一市、地、州范围内,不重复乡名的规定,1982年10月30日改太平乡为青城乡,顺江乡为沿江乡,金马乡为天马乡,大兴乡为民兴乡。
1983年又改青龙乡为大乐乡,白果乡为金凤乡。
同年12月26日,公社管理委员会更乡(镇)人民政府,改大队为村。3镇:
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
27个乡、332个村。蒲阳乡、金凤乡、向峨乡、胥家乡、幸福乡、崇义乡、聚源乡、天马乡、土桥乡、石羊乡、柳街乡、大乐乡、安龙乡、徐渡乡、沿江乡、玉堂乡、中兴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两河乡、泰安乡、白沙乡、麻溪乡、龙溪乡、虹口乡。
1999年,都江堰市辖12镇、16个乡: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玉堂镇、幸福镇、中兴镇、柳街镇、聚源镇、天马镇、崇义镇、龙池镇、青城山镇;胥家乡、驾虹乡、金凤乡、向峨乡、土桥乡、安龙乡、两河乡、大乐乡、徐渡乡、沿江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白沙乡、麻溪乡、虹口乡。
2000年,都江堰市辖12个镇、16个乡。
2004年9月8日,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原青城镇并入青城山镇;原麻溪乡并入紫坪铺镇;原金凤乡并入蒲阳镇;原驾虹乡并入胥家镇;原土桥乡并入崇义镇;原沿江乡并入柳街镇;原徐渡乡并入石羊镇;原大乐乡并入安龙镇;原两河乡并入大观镇;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
2013年,中兴镇沿江社区划归青城山镇管辖,胥家镇学府、锦绣、惠民、朝阳、高桥5个社区和蒲阳镇上游、壹街、尚阳3个社区划归灌口镇管辖,聚源镇张家湾社区划归幸福镇管辖。
2014年,撤销紫坪铺镇、虹口乡和翠月湖镇,紫坪铺镇和虹口乡划归龙池镇管辖,翠月湖镇划归青城山镇管辖;撤销灌口镇和幸福镇,设置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银杏街道、永丰街道、奎光塔街道5个街道。
2015年,都江堰市面积1208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1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户籍人口62.05万人,常住人口68.02万人。
2019年12月,撤销中兴镇、玉堂镇,设立玉堂街道;撤销向峨乡、蒲阳镇,设立蒲阳街道;撤销永丰街道;撤销胥家镇、崇义镇、柳街镇、大观镇、安龙镇。
2023年5月,都江堰市辖6个街道、5个镇。奎光塔街道、幸福街道、灌口街道、银杏街道、玉堂街道、蒲阳街道、聚源镇、天马镇、石羊镇、青城山镇、龙池镇。
2024年,全市辖幸福、灌口、奎光塔、银杏、蒲阳、玉堂6个街道,聚源、天马、龙池、青城山、石羊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8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5个社区村民委员会。年末公安户籍户数24.20万户,户籍人口62.49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1.16万人,城镇化率65.87%。全年出生人口3152人,死亡人口758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2‰。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