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淄川寨里镇的一干渠出口去参观,因为我参加过万米山洞的工程建设,对这万米山洞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这次去也是了却我半个世纪的思念。现在淄川万米山洞出口处正在进行城乡用水一体化工程改造。这一工程旨在通过对现有设施的提升和改造,优化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因为施工门口有保安看守,不让闲杂人员进入,与保安沟通后允许进入拍照,保安说这是饮用水源保护地,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领导看到也会批评他们,我拍照片后赶紧返回。

这就是万米山洞出口,工程始建于 1975 年 12 月,竣工于 1978 年 2 月。它是当时全国最长的人工开凿农业灌溉隧洞,是太河水库的主要配套工程。万米山洞更是举世闻名,全长10474米,高3.8米,宽3.4米,全部水泥底板,坦荡如砥,半圆形顶部坚固美观。它就像一条气势恢宏的“长龙”,伏卧于连绵的群山之中。

当时的万米山洞工程,采取分段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在山洞所经过的山岭,打竖、斜井21眼,当时的淄城民兵营分配在龙泉镇一带的山上打山洞。那是1977年12月,我们淄城公社民兵营负责修建的一段山洞出现塌方,那时施工没有经验,我们村民兵连在打山洞时,遇到一段黄土,当年地壳形成时凹陷处淤积的黄土,这些淤积的土在山区叫竖土,没有承载力,容易坍塌,当时没经验就加快进度进行挖掘,挖土后也没有及时把这一段山洞砌筑起来,导致大面积塌方无法施工,为了不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我们大队紧急从村里调集年轻人,改从上面山上挖竖井清理土方和从下面挖土方,分三班轮流作业抢修,因为塌方地段在野外,那时也没有活动房子,都是村里用拖拉机拉来玉米秸搭设的简易窝棚,做为临时宿舍,四面透风,都能看到太阳,地下铺一层玉米秸秆就是大通铺,晚上睡觉都要蒙着头不能脱衣服。寒冬腊月天北风一吹,秸秆都呜呜响,雪花都落到被子上,白茫茫一片,早晨起来鞋和袜子冻得硬邦邦没法穿,那时条件非常艰苦。

施工没有机械,只能搭设临时三角架用滑轮人工提升挖出来泥土,当时有十几米深了,用一个三米的梯子挂在井口,下面还有十多米深,再拴上绳子,顺着绳子溜到井底,为了尽快打通隧道,也不懂的对周边井口进行加固防护,挖出来的土方随意堆在井口边上,更增加了坍塌的危险性,险象环生。当年我是一名男青年,主动要求到最危险的井下工作。

那一晚应该是1978年2月8日腊月二十一,我们上夜班,我们两个人在下面挖土装筐,挖到半夜时感到身后一阵冷风,井壁边大片土方塌陷下来,差一点就被埋在下面,我赶紧让同事先上去,他吓得浑身发抖,我用肩膀扛着他,让他先爬上去了,这时侯继续塌方,下面的灯也灭了,上面的人看到就从下面爬上来一个人都吓哭了,以为我埋在下面了,当时我在下面找一个凹陷的地方躲了一下,防止塌陷的土方砸到我,看着不往下落土的间隙,我也不知哪来的勇气,顺着绳子就爬到井口上来了,躲过了一劫,死里逃生,当时是半夜十二点,一会功夫看着井架和周边挖出来的土全部都陷进去了,井架也被埋在里面了,如果要是再晚一点,我就被埋在下面了,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清楚的记得,塌方那一天离我结婚还有五天,如果埋在下面就是死亡的第十七个人了。我是腊月二十五请假回来结婚的,春节后把对象安排到娘家,正月初五下着大雪,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离开自己的家,又返回到万米山洞工地继续工作。

当年我大哥、姐姐、妹妹一家四口都参与过万米山洞的建设工程,转眼已经过去四十七年了,弹指一挥间,那年那段塌方死里逃生的过程记忆犹新,有时在梦中会惊醒,挥之不去,当年的建设者都已步入老年,当年那种撒下汗水泪水的火热的劳动场面好像就在眼前,历历在目,在这里受到的艰苦磨炼,战天斗地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从来没感觉到苦和累,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讴歌一个时代,成为永恒。只有我们这些参与者才能理解。我当年作为一名知青,在这里参与的这项工程而感到骄傲。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以后的人生。

谢谢您的浏览、点评、收藏、转发和点赞,欢迎关注,一个爱好旅游,喜欢分享旅游心得的旅游作者,今后我将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