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位于梧州市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县境东邻广东省封开、郁南两县,西与藤县交界,南与岑溪市毗邻,北与贺州市、昭平县相连,中部环抱梧州市区。主要旅游景区(点)有六堡茶生态旅游景区、仙迹桃花岛乡村旅游区、飞龙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六堡茶生态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34.99万人次。重要矿产资源有铅、锌和花岗岩等。著名地方产品有六堡茶、松脂、八角、肉桂、砂糖橘、香蕉、迟熟荔枝、龙眼等。是广西商品粮基地、中国八角之乡、全国诗词之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自治区级生态县、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八大产脂县之一。#广西#
历史沿革
秦末汉初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统一南越国后,置苍梧郡,县境为苍梧郡广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广信县为苍梧县,隶苍梧郡;唐光化四年(901年)隶梧州;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苍梧县属楚;乾祐三年(950年)属南汉;宋熙宁四年(1071年)隶梧州;元朝隶梧州路;明、清时期隶梧州府;民国时期先后隶苍梧道、郁江道、梧州民团区、梧州行政监督区、督察区,解放前夕隶梧州第三区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1月25日苍梧县解放;1950年1月10日,苍梧县人民政府成立,与梧州分治,隶梧州专区;1951年7月梧州、玉林两专区合并称容县专区,苍梧县隶容县专区;1958年7月复归梧州专区;1971年隶梧州地区;1983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苍梧县划归梧州市管辖;1984年1月正式改属梧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
元代前苍梧县区域资料无考。
明代,全县划为:华岳、善教、宣德、宝伦、阜民等5厢,淳政、通泰、迎恩、水西、育真等5坊;11乡:东安、吉阳、多贤、长行、浔阳、冠盖、思德、平政、平乐、安平、须罗。并置东安、安平、长行、罗粒4个巡检司,乡以下设图。
清代沿用明制,全县划11坊1所11乡。城内华岳坊、宣德坊、善政坊(善教)、保伦坊(宝伦)、阜民坊、淳政坊、通泰坊、迎恩坊、水西坊、育仁坊(育真)、富民坊等11坊;1所即梧州所,下辖5甲;在城外农村11乡,江南5乡(平乐、吉阳、长行、冠盖、须罗),下辖9图、16堡、1洲、1市、6甲、330村;江北6乡(多贤、浔阳、思德、平政、安平、东安),下辖11图、15堡、1洲、24甲、710村。乾隆八年(1743),撤销罗粒巡检司,保留东安、安平、长行三巡检司。同治年间(1862-1874)仍置11乡,乡以下设保、闸、甲。浔阳乡辖4个堡,东安乡辖5堡7闸,吉阳乡辖5堡1甲,冠盖乡辖5甲,长行乡辖6堡,平乐乡辖1圩、1洲、3堡,须罗乡辖3堡,多贤乡辖6堡,平政乡辖1洲6甲,思德乡辖5甲,安平乡辖6甲。清末,苍梧县仍设11乡,编为25图、1所、255甲(城内1所4图45甲,城外分11个乡,21图210甲)。民国初仍沿用清建制。民国22年(1933),全县分7区、69乡(镇)、721村(街)、7526甲。详情如下表:
民国36年撤销区建制,全县分为37个乡6个镇、691个村(街)、6236甲。沿用至1949年。
1949年11月25日苍梧解放,全县设戎城、广平、夏郢、贤德、东安5个大区,隶中国人民解放军梧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分别管辖原37个乡镇。
1950年1月10日县市分治,苍梧县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各区改县隶。
1950年10月,全县调整为10个区69个乡1个镇:1区(驻戎圩),辖戎圩镇、德胜、上长洲、下长洲、泗洲、上龙华、下龙华7乡镇;2区(驻夏郢街),辖毓秀、多贤、民治、民安、思委、夏南6乡;3区(驻河步街),辖旺步、社学、吉阳、胜洲、冠南、冠北、都宁7乡;4区(驻旺甫街),辖新华、民主、山心、八会、大盈、扶典6乡;5区(驻新地街),辖新利、华里、乐正、永平、共和5乡;6区(驻广平),辖扶达、金钗、三平、甘源、村口、章村、合洞7乡;7区(驻长发街),辖森关、思丰、狮寨、合水、长发、京南、古榄、古道、仁庆、倒水10乡;8区(驻人和街),辖新民、保和、中枢、大隆、龙潭5乡;9区(驻梨埠街),辖梨埠、料口、凤仪、龙冲、木双、黎壁、六堡上、六堡下8乡;10区(驻沙头街),辖塘湾,新建、沙头、大寨、务平、培中、廉溪、石桥、奇冲9乡。
1952年5月,区划进行调整,原9区的六堡上、六堡下、龙冲、凤仪4乡划为一个区,称第10区(驻合口街);原9区的木双、梨埠、黎壁、料口及原第10区的石桥、廉溪共6个乡划为一个区称11区(驻料口);原10区的务平、培中、沙头、大寨、塘湾、新建6个乡划为一个区,称第12区(驻沙头);原7区的京南、古榄、森关、狮寨、合水和长发乡部分的村划为一个区,称第9区(驻长发);原长发乡的外旺、大社、塘楼、中庆、上旺、大庠、下旺等村及古道、思丰、仁庆、倒水等乡划为一个区,称第7区(驻倒水)。区划调整后,即进行划分小乡,全县在12个区内划分为230个小乡。同年11月,奉省人民政府决定,将12区的沙岐、龙科、新村、沙头、大寨、中平、双尚、上洞、塘湾、横江、深塘、大平、茶坪、新建、思艾、参田、石川等17个小乡。划归贺县管辖。
1955年1月,原划归贺县的17个乡中,有沙头等15个小乡重新拨归本县管辖,称13区(驻沙头)。辖16个乡(大寨乡分出中平乡)。至此,全县划为13个区,167个乡、1个镇。同年9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各区改用地名称呼。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把原168个乡(镇)并为34个大乡、1个镇。具体区划见表:
1955年1月,原划归贺县的17个乡中,有沙头等15个小乡重新拨归本县管辖,称13区(驻沙头)。辖16个乡(大寨乡分出中平乡)。至此,全县划为13个区,167个乡、1个镇。同年9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各区改用地名称呼。1957年12月撤区并乡,把原168个乡(镇)并为34个大乡、1个镇。
1958年8月,将龙华乡的龙新农业社和扶典乡的扶典农业社划归梧州市管辖。同年9月撤销大乡,成立大坡、广平、新地、人和、长发、六堡、梨埠、东安、夏郢9个人民公社,下辖各大队(即原小乡)。
1959年10月,调整原大坡、人和两公社辖下的部分大队及长洲岛各大队与龙圩镇合并组建城关公社(该公社辖区相当于原长洲区)。
1960年6月,长发公社分为长发和倒水2个公社,夏郢公社分为夏郢和旺甫2个公社,东安公社分为沙头和石桥2个公社,全县公社由10个调整为14个。
1961年6月,成立5个大区和1个区级镇。区辖公社,公社辖大队。全县重新调整为30个公社225个大队。
1962年10月,撤销5个大区和30个公社,恢复1955年1月~1957年12月的13个区、1个镇建制(龙圩镇为区级镇)。区以下称乡(社)。1965年4月成立狮寨区。
1966年1月,改区为公社,下辖大队。
1968年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和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1年2月,长洲公社的竹湾、寺冲、长地、正阳、龙平、龙华、泗洲等7个大队,夏郢公社的平浪大队,旺甫公社的河口、思扶、华堂3个大队以及双桥大队的上屋、下屋等生产队,总共12个大队211个生产队拨归梧州市管辖。同时,撤销长洲公社,并以原长洲公社四合、林水、古凤、恩义等4个大队,从大坡公社划出的念村、思念、寨中、社学、新利等5个大队,从新地公社划出的大恩大队,共10个大队组建林水公社。全县仍为14个公社、1个镇。
1981年县革命委员会复称县人民政府,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
1983年设17个乡和1个镇,有大小圩场19个。总人口53.3万,汉族占53万。
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原公社管委会改称乡人民政府,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原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同年,调整原梨埠、人和、长发等行政区辖境,组建木双、岭脚、京南3个新乡。
苍梧县1985年辖17个乡:大坡、广平、新地、林水、人和、岭脚、倒水、长发、京南、狮寨、旺甫、夏郢、六堡、梨埠、木双、石桥、沙头。下属244个村。一个镇,即龙圩镇,镇辖四个居民委员会。县治龙圩镇,1984年有4,661户,19,696人。
1987年10月,原村民委员会改称村公所,作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公所下以自然村为单位设若干个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辖若干个村民小组。
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苍梧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广平、大坡、新地、人和、倒水、夏郢、石桥、沙头8个乡改为镇。
1990年,全县辖9个乡、9个镇,247个村公所,3个居委会和1009个村民委员会,4308个村民小组。
1993年11月经批准林水等9个乡改为镇,至此,全县所有的乡改为镇,全县辖18个镇。
1996年4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林水镇与龙圩镇合并为龙圩镇。
2001年全县辖17个镇24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66.5095万人。
2015年全县行政管辖龙圩、新地、大坡、广平、沙头、石桥、六堡、梨埠、木双、狮寨、京南、岭脚等12个镇,包括193个行政村、17个社区、3563个自然屯,共15.11万农户。2007年末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63万人,占总人口的90.74%。县内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满、土家、黎等24个民族,2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0.83%左右,主要定居在边远山区乡村。
2013年,划出苍梧县龙圩镇、新地镇、广平镇、大坡镇,设立梧州市龙圩区。万秀区旺甫镇划归苍梧县。
2021年苍梧县下辖9个镇:石桥镇、沙头镇、梨埠镇、岭脚镇、京南镇、狮寨镇、旺甫镇、六堡镇、木双镇。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58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居民小组81个。
目前全县辖9个镇,县人民政府驻石桥镇,行政区域面积2782平方千米。2021年末人口41.4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29.27万人,有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只点世居民族)人口4242人。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