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文化遗产”遇上“付费入场”,一场关于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争论在2025年暑期被彻底点燃。8月1日起,丽江古城正式实施每人50元的古城维护费,有效期一年。这项政策刚出台,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超过10万条讨论,#丽江收保护费合理吗#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
一、政策出台:官方说是“保护费”,游客骂是“变相门票”
根据丽江市政府文件,此次收费依据《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资金将用于“遗产保护、基础设施维护、文化传承”。但游客迅速算了一笔账:丽江古城2024年接待游客量超2000万人次,按每人50元计算,年收入可达10亿元。这笔巨款的使用明细,官方仅给出“专项账户管理”的模糊承诺。
争议焦点:
- 法律依据存疑:现行《旅游法》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不得通过增加门票等方式变相涨价。丽江古城作为“开放式景区”,此前已取消门票,此次收费是否涉嫌违规?
- 本地商家反弹:古城内8000余家商户联名抗议,称“客流量减少直接影响生计”。某客栈老板算账:“若每人收50元,很多游客会选择住古城外,我们租金都难回本。”
二、历史对比:从“免费天堂”到“付费围城”
丽江古城的收费史可追溯至1997年。当年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地曾收取“古城建设费”,但2003年因舆论压力取消。此次重启收费,官方强调“时代不同”——丽江古城目前有70%的建筑为木质结构,消防、修缮成本逐年攀升。
数据对比:
- 维护成本:丽江古城管理局披露,2024年遗产保护支出达2.3亿元,其中70%依赖政府补贴。
- 游客贡献:若按新政执行,2025年维护费收入可覆盖全年成本的87%,远超当前补贴比例。
但反对者指出,丽江旅游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其停车场、观光车等业务年利润超4亿元,完全可覆盖维护缺口。
三、专家激辩:文化遗产该“免费共享”还是“付费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明指出:“全球1157处世界遗产中,超60%通过门票或专项税筹集维护资金。丽江的尝试符合国际惯例。”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反驳:“丽江问题核心是管理低效,2024年审计显示,其1.8亿专项资金使用率不足50%。”
游客态度分化:
- 支持派:“50元买断一年多次进入,比故宫60元门票还便宜,支持!”
- 反对派:“说好的‘开放包容’,现在连街都进不去,商业味太浓!”
- 中立派:“建议学杭州西湖模式,用周边消费反哺保护,而非直接收费。”
四、行业启示:文旅融合下的“收费困局””
丽江事件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的深层矛盾:
- 保护资金缺口:全国55处世界遗产中,仅12处实现“收支平衡”。
- 游客体验与商业开发的平衡:携程数据显示,收费政策公布后,丽江暑期订单量暴跌37%,而大理、香格里拉等地订单量激增。
- 监管缺失:文旅部尚未出台“开放式景区收费”的全国性标准,导致地方政策“各自为战”。
结语:50元背后的文明选择题
当我们在2025年的盛夏为50元争论不休时,或许该思考更本质的问题:文化遗产究竟属于谁?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富,还是需要“付费入场”的专属景观?丽江的尝试,或许是中国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的一次阵痛。但无论如何,这场争论本身,已为行业敲响警钟——没有游客参与的文化保护,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