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田,千年古村落杉洋,住着唐代皇室后裔,唐朝末年由中原迁徙至此定居,福建境内其它地方的李唐后裔大都是从杉洋再迁出。杉洋最早是一个村,后来发展成一个镇,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曾两次到杉洋讲学,留下诗句墨宝,也培养了许多理学贤人,让杉洋有了“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村里的文昌阁就是当年朱熹讲学的文化殿堂,木质结构三层塔,清雍正年间重修。每层立一个矗立匾,匾上着历史名人,顶层为“孔夫子”,中层为“关夫子”,下层为“朱夫子”。
有了朱熹的讲学为杉洋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世代相传,此后数百年杉洋人尊师重教,人文荟萃,南宋以后曾出现过近百名进士、两位丞相。宋代状元余复,古田开科进士李蕤(ruí),清末抗英英雄林朝聘,近代著名书法家李若初等都是杉洋人。
当年和李唐宗室后裔一起南迁至杉洋的还有余、林、彭三个姓氏的族人,有趣的是这四大姓氏后裔都非同凡响,允文允武、文武双全,两家出的文人多,两家武将多,自古便有“余李多文士,彭林出武将”的佳话。
文有“八闽古校”蓝田书院,武有少林武术“龙桩拳”,还被誉为山乡第一城、状元故里。杉洋原名“三阳”,又称“蓝田”。那么,杉洋这个“蓝田”和千里之外,李商隐名诗“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盛产玉石的长安的蓝田县有没有关联呢?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杉洋古称蓝田源于古镇南边的蓝田溪,也许只是名称上的巧合。不过也有可能这个蓝田溪的名字和陕西的蓝田有关,或许是初到此处的长安人思念家乡为那条溪取名蓝田溪,不过无明确的文字记载。比如福建泉州的洛阳江、洛阳镇、洛阳桥,史料证实就是因为唐宋时期的洛阳人南迁而得名。
古田的蓝田后来因为这里“遍地多杉木”而改名杉洋,曾是闽东北的山城重镇,因地势险要,又称“杉关”,更巧的是西安那个蓝田境内也有“蓝关”,韩愈有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明清时期杉洋镇也曾建有城墙城门等防御设施,至今城址尚存残迹可循。
杉洋保存的明清古民居、古建筑数量庞大,有二百多栋,建筑材料以石块、青砖、木材为主,房基大都用巨型石块砌筑,四平八稳,固若金汤。房屋上方飞檐翘角,不严而威,细节讲究,内涵丰富,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出了谦逊与修养,邻里和睦、礼让他人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街巷交错纵横,有的巷道狭窄,在“丁”字、“十”字形窄窄的过道中,房屋的直角拐弯更加不方便行人挑担或者搬运一些大型农器具,房屋主人便将90度直角的墙面削成圆弧形,拐弯处的空间便增大了,极大地方便了来往推车、挑担的行人,这便是“拐弯抹角”的最好注解。
龙潭街、阁下弄、新亭街、三才弄、文昌路、后街路连点成线,形成“四姓八境”的分界。四大姓氏后人分族而居,一条条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深巷幽弄相连互通,诗书礼蕴含在一条条街巷与宅院中。
这些民居的外墙平直厚实,以青砖、夯土泥墙为最多,也有石砌墙、木板壁墙、苇编泥墙等,大多不加以装饰,只是有的会在土墙外侧贴砖、挂瓦、钉木板等方式用以保护墙面。
一座座宅院展示着杉洋先人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运用智慧,古宅门屋井然有序相依,深院高墙,粉墙黛瓦,踱步跨进高高的门槛,只见屋舍内雕梁画栋,寓意吉祥的花鸟姿态、神情因精雕细琢而跃然眼前,栩栩如生,那些花朵便摇曳身姿,鸟儿似展翅起飞。
杉洋的民居大门普遍开口宽敞,大门内又开设双扇中门,平时不开,是为避免视线直通,是古人的讲究。大门一般会用粗大的木料做框,以挑檐瓦顶门罩,挂落上的垂花雕刻细腻,尽显精湛技艺。
民居大多数是院落形式,有正厅和左右厢房,大多数为二层建筑。面向天井的那些窗板木雕、二层栏杆和墙头灰塑装饰极为精湛。左右厢房屋面伸入正厅檐下的位置,多用花瓦灰塑加高,成为“水当”,以防屋面雨水溅起损害木构架,同时也成为天井内观赏装饰的重点部位。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垂花短柱虽然历经百年风雨,拙朴之中依然释放出当初的惊艳。都说木有本则根深叶茂,水有源则源远流长,杉洋人无论是读书入仕还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后便在家乡兴建祠堂以光耀门楣,其中余氏总祠、余氏蝉林祠、李氏凤林祠、彭氏金公祠、林氏联珠祠这五大祠位列福州十邑名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