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同虽然景点很多,但周末天人也太多,体验感不佳,所以善化寺出来我们就赶紧出城,奔东部30余公里外的昊天寺而去。
昊天是中国神话中玉皇大帝的名字,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地昊天寺,以儒、释、道三教并举,传建于北魏,早于大同华严寺,也有传闻建于辽代,并曾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毁,十余年后逢社会开明渐生才得以重建,只是遍寻不见有多少古迹古味。
昊天寺所在的昊天寺山,平地起锥,景观极佳,此为大同火山群之一峰,由火山喷发而形成,地质学家考察发现此山锥是大同火山群中唯一的一座喷发了两次的火山,因此也形成了叠锥,下锥为距今三十万年前喷发形成,上锥为距今十万年前喷发形成,而昊天寺就建在这处隆起的火山口上,似有距天堂更近的意味。站在山顶不仅可观古寺新颜,还可以远眺睡佛雄姿,更能遍览火山奇观,有一地观三景之妙,故民间有诗道:“游罢昊天寺,心中少一事。”
(2)
怕火山再度喷发,未敢在昊天寺过多停留,赶紧北向奔阳高县城,目标为城中的云林寺。
阳高县,隶属大同市,位于山西东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人”后裔“许家窑人”在阳高县定居并留有遗迹。公元前306年,赵国在此置高柳郡,辽改为长青县,金改为白登县,宋明为边塞重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称阳高县。
阳高县,地处塞北,向有“山西之肩背,京都之屏障”的说法,历朝历代均兵家所注目、王朝所倚重。明宣德元年(1426年)始建高山卫,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建为阳和卫,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军事卫城,今除5.3公里的卫所墙垣尚有很多段落和遗迹留存,曾经的高山卫所、后来的阳高县署保存尚好。县域北部与内蒙古的界线就是明长城,长约49公里、墩台119座,其余如镇边堡、守口堡、镇门堡、镇宏堡等诸多军堡屯戍垦殖,散为村落,也各具特色、各有风光。
而位于阳高城内西南角的云林寺建于明代,由皇帝下诏而建,其主殿内的巨大塑像和三面殿墙的壁画精美绝伦,已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林寺也曾是阳高县文物管理所所在地,今估计已搬往他处。虽云林寺主殿——大雄宝殿并无明确规定对外开放、也没有明说不对外开放,但寻保而来的人都知道按每人30元的费用可获准进殿拜佛观菩萨看壁画,还能获得工作人员非常详细和尽兴的讲解。
大雄宝殿中央的佛坛上塑三世佛、二弟子及两尊护法金刚像,两侧依山墙塑十八罗汉像,塑像体量巨大,比例适度,姿态自然,是明代雕塑佳品。殿内东西山墙、后檐墙、北墙等也都重彩平涂,绘满精美壁画。
(3)
云林寺一地,塑像、壁画精美,大伙多磨磨蹭蹭不想出来,尤其是没谱、云起,恨不能搬个床住在庙里。
云林寺转悠完后,再向东30公里,至天镇县,抵慈云寺。
天镇为大同下辖县,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战国初为代国延陵邑(公元前475年),后赵国建延陵县(公元前457年);晋、北魏为鲜卑族封地(295年);唐设天成军(631年);辽代始设天成县(1044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迁镇虏卫至天成卫,二卫同治(镇虏旧卫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南,迁至县城西,辖26个堡寨;天成卫在县城东,辖39个堡寨);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天成、镇虏二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制为天镇县。
城内有慈云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曾兴盛一时。辽开泰八年(1019年),重新修葺。明朝中的宣德年间(1426—1435年),又进行大修,敕赐“慈云寺”,史称“关外巨刹”。清时虽屡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殿外檐下原悬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所题“山河閒气”和“英灵万古”匾(上世纪六十年代失落)。院内穹庐顶式的钟鼓二楼,更是以其特殊的双层圆形建筑,成为山西现存明清钟鼓楼中的孤例。今慈云寺面积仅为旧制一半,南北长140米,东西宽40米,三进院落,四重大殿,以中轴神道为准对称排列,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位于中轴线上,观音殿、地藏殿分列东、西两厢。建筑群高低错落、规整对称,集中展示了我国传统寺庙建筑的精髓。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虽新建有游客中心,但并不对外开放,原本想着就在外面看看,打卡走人,但没谱和云起就是不甘心,敲门叫出里面的工作人员,一通神侃,竟然就让里面的人员放了进去,而老王、舍得和老丁三半老的老头被无情地挡在了门外。
无奈,只得在外面溜达,溜达到西侧不远的一座城门处,此门远观好似一座新建之物,近观才知内核为天镇卫城的西门,名武宁门,现已成进入一处小区的大门。据介绍天成卫城为明洪武三十一年修建,城墙周长九里十三步,高3.5丈,开有四门:东泰定门、西武宁门、南迎宣门、北镇远门。如今,只剩下武宁门和镇远门两座城门,已经修缮,墙垣基本无踪,但武宁门处未见有文保碑。
寺外等待之时,见有两位大姐从东侧一门进入,趋近一瞧,这里门未上锁,赶紧向大姐详询,才知她们是居士,来此做功课的。舍得赶忙表白,也想进去看看,再说这老哥脸圆头光、面善嘴甜、佛珠绕腕,一看也多半是修行之人,所以俩大姐也就很痛快将我们引进寺中。而寺中工作人员虽从监控中发现有“闲杂人员”进入,也只是赶过来要求我们不要进殿,殿外院中可随意浏览和拍照。
后才知,慈云寺只在特定日子才对外开放,平时就是一些居士们在此集中学习上课,我们今日能进来参观,也算是有缘吧。
据介绍,慈云寺整个建筑宏伟壮观,气势磅礴,部分构件系唐辽原物,四座大殿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砖雕或琉璃浮雕,殿内共有大型雕塑佛像60余尊,各种铜铸佛像480余尊,释迦殿明代壁画180平方米(十二圆觉菩萨,佛、天众、菩萨众、日月星辰、帝王、天神等),加上琉璃、浮雕、彩绘等荟萃一起,是一座富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典艺术宝藏,是塞外古城文明历史的见证。
(4)
在慈云寺的时候,工作人员介绍,在天镇县城东南向七八公里外,有显化寺,亦为古寺,遂将最后一站定在了这里。
盘山显化寺位于天镇滹沱店村,始建于明代,曾名盆山寺,明宣德年间重修后敕名显化寺,清代因山势如龙蟠改称盘山寺,历史上融合佛、儒、道元素,形成佛殿、玉皇阁等多元建筑群,据称明成祖北伐时曾至此礼佛祭山。上世纪中寺庙遭受严重破坏,现存建筑多为当代重建,但多难觅古迹、古韵、古味。
古寺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山崖处的大小两处石窟,分别为华严洞和观音洞,一拜佛,一求子,今以盘山石窟之名位列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中。不过,两洞窟都开凿在峭壁上,形势险要,攀登艰难,虽架有钢管梯,但梯陡形险,另外在接近洞窟处还有外凸的巨石,需要借助开凿出的石梯两侧的凹穴才能爬上去,下来时也得倒行才可,看来拜佛求子也要有考验才行。
显化寺出来后,大伙和舍得告别,大部队东行回京,而舍得还准备一个人再在外面晃荡几日。
(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