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风景区,位于山东省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面积18500平方米。它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蓬莱十大景”中有八景位于蓬莱阁;自古有“人间仙境”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
蓬莱阁有“蓬莱十大景”中的八景,分别是神山现市、仙阁凌空、晚潮新月、万里澄波、日出扶桑、狮洞烟云、万斛珠玑、渔梁歌钓。
贞观年间,当地渔民在蓬莱濒海的丹崖山巅建造了广德王庙(又称龙王庙),僧人在丹崖山南麓建造了弥陀寺,这是蓬莱阁有据可查的前身。开元年间,广德王庙的东南侧建立了道教寺庙——三清殿。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将龙王庙移到丹崖山山巅西侧,在其旧址上修筑蓬莱阁。元丰八年,苏轼来此为官,留下华章,使丹崖仙阁名闻遐迩。宋元丰八年:一代文宗苏轼来此为官,虽匆匆五日,却放歌赞美山海,走笔留下华章,翰墨流传,和者日众,遂使丹崖仙阁名闻遐迩,誉满天下。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政府将宋代的刀鱼水寨进行扩建,围绕“刀鱼寨”修筑城墙,以画河为护城河,取名为备倭城(俗称水城),驻重兵防守,以御倭患,由此登州成为海防要塞中心。
明朝时期对蓬莱阁进行了多次修缮增建。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发起蓬莱阁捐资修缮增建,历时三年,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完工,戚继光也曾出资赞助。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新任登州太守陈钟盛对蓬莱阁和蓬莱水城进行修缮,还修建了海神、天妃等庙宇。
清政府在水城设立水师营,驻扎军队,增添军事设施,增强蓬莱水城的军事力量,使其成为真正的军事要塞。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总兵刘清、登州知府杨本昌倡议重修蓬莱阁,并于第二年开工修建。
同治年间蓬莱阁又因自然灾害遭到毁坏,时任登州知府豫山募资修缮,历时两年修缮完毕,修缮过程中将苏公祠迁到了三清殿后,还建造了澄碧轩。
民国时期,登州港因水浅、港湾泥沙淤积,不宜大型船舶停靠,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东移,区位优势逐渐萎缩。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登州建制被撤销,登州港这一称呼也随之消失。
1929年春,军阀张宗昌、褚玉璞和刘珍年在胶东对峙,盘踞在蓬莱阁上,致使阁中文物遭到破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飞机轰炸蓬莱,天后宫前的戏台被炸毁。
1947年,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队盘踞在蓬莱阁上,因修工事和烧火煮饭等致使阁中木匾、楹联等损失殆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复蓬莱阁古建筑群,至1965年基本恢复原貌。1967 - 1977年,在“破四旧”冲击下,蓬莱阁再次遭到破坏,塑像全被拉倒,董其昌的手迹刻石也被砸毁。
1973年政府开始修葺,重建“丹崖仙境”坊,翻建三清殿、澄碧轩、避风亭、蓬莱阁、龙王宫等建筑,塑像也全部重塑。
蓬莱阁的建筑独具特色。其主楼为双层木质结构楼阁建筑,高11.55米,整个建筑群由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等六个单体和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这些建筑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
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巅,背山面海,周围景色壮美。其选址充分考虑了自然景观和风水因素,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
蓬莱阁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如重檐歇山顶、斗拱、彩绘等,同时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和佛教的建筑元素,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
蓬莱阁的建筑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建筑的结构稳固,木构件的制作精细,雕刻和彩绘工艺精美,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
蓬莱阁的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留存着众多的碑刻文物,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为蓬莱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景区内还组织专家学者对蓬莱阁文化进行学术研讨,深入研究考证,出版了相关书籍,对蓬莱阁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蓬莱阁的自然景观壮美。它三面临海,站在阁上,可俯瞰大海,海天一色,景色迷人。这里还是观日出的绝妙地方,清晨时分,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霞光万道,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蓬莱阁所在地区还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遐迩,时分时合,时隐时现”,溟晦异态,神鬼莫测,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蓬莱阁的神话传说引人入胜。相传八仙就是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这也使得蓬莱阁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怀。
总之,蓬莱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了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如果你有机会去山东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蓬莱阁,去亲身感受它的魅力与神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