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味、脏厕所、泡面味、脏乱差……
一提起“服务区”,多数人脑子里闪过的都是这些不美好的回忆。
但如今在江苏,一脚刹车停在服务区,可能会给旅途带来意外的惊艳。
有人在阳澄湖服务区“上个厕所,结果逛了两个小时”;也有人打算路过,却在常州的“恐龙服务区”带娃玩了一下午;甚至有人堵车都堵得心甘情愿,只因那是“江苏段”。
当服务区不再只是功能型空间,而成为集商业、休闲、文旅、科技于一体的新物种,它背后反映的难道只是地方“有钱任性”?
服务区变身,是一种供给侧改革
以前,服务区几乎都由政府或国企一手包办,自营、自管、自负盈亏,讲究的是稳妥、节约、统一,结果就是千篇一律、效率低下。而江苏另辟蹊径,把服务区市场向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谁能拿出好方案谁来干,搞“竞标制、品牌制、租赁制”。
如果你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社会的治理关键词,“供给侧”三个字一定反复出现。
从产业、金融、能源到文化、医疗,政府一直在推动“从生产端改起”,而在交通系统中,最典型的试验田之一,就是服务区。
从自营到“谁行谁上”,从成本中心变利润单位,服务区变成了一个可以“跑出业绩”的新赛道,原本没人关注的公共配套,开始有了生意味,也有了创造力。
阳澄湖变成江南园林,常州恐龙服务区自带流量,滆湖服务区干脆搞起了“房车营地+光伏发电+物流基地”……这背后,是“把高速边的资源盘活”,也是“用市场化手段做公共服务”的一次典型范式。
这,是思维方式的升级。
本地消费力下沉,服务区成“新场景”
很多人疑惑:服务区修这么好,有人愿意消费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数据还挺吓人。
比如梅村服务区,在改造后第一个长假,就实现单日26万客流、单日营收破百万。这从某个方面说明,消费结构真的变了。
现在人们开车出门,不再只是从A到B,还追求“路上也得舒服”。吃要精致,休息要干净,娃要能玩,老要能逛,宠物还得有专属推车。这种“沿途型消费需求”,正是当下主流中产与新家庭出行方式下的自然反应。
而原来城市高强度商业供给的那一套,也开始向城乡结合部、高速沿线等低密区域延伸。服务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城市消费力“外溢”的最佳着陆点。
更有趣的是,当消费从“买东西”走向“买场景”“买体验”,服务区就天然具备了“体验空间”的优势:在恐龙雕塑旁吃汉堡,在江南园林中喝咖啡,在房车营地烧烤看湖景……这些场景,是标准化的商场给不了的。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服务区,设计上更像“主题Mall”、运营上更像“轻型景区”。
区域经济的连接点,城市更新的新补丁
服务区的“暴红”,其实也回应了一个老问题:地域发展之间的差距,到底怎么缩小?
你看江苏的打法就知道:他们不再靠“市中心建地标”,而是从边角地带出发,把城市边缘的功能区“做活”。一个滆湖服务区,不只是服务高速过路人,更承担着文旅接待、零售集散、物流配送、新能源示范的多重角色,甚至配套本地制造业搞仓配一体。
从城市更新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是高效且低成本的:不靠拆旧改新,不拼大拆大建,而是把现有空间做加法,把灰色地带变成亮点。更重要的是,它不扰民,且收益快。
对县域来说,这种小投入撬动大流量的服务区项目,简直是“弯道超车”的机会。而对于强省江苏来说,这又是展示地方治理水平、经济实力与公共服务创新力的一张“高颜值名片”。
多种产业在此交汇,服务区成了“微型生态”
服务区到底是干什么的?在江苏,答案是:啥都能干!
光伏发电?搞,滆湖服务区屋顶和停车场铺满光伏板,电自发自用。
冷链物流?搞,建仓库接企业配送需求,顺带搞了个货运中转站。
房车营地?搞,靠湖一片区域专供房车、露营,还有房车供水供电排污系统。
文旅商品?搞,服务区里的“苏超”把江苏各地特产一网打尽,游客下单、物流送达,甚至还嵌入“直播+小程序”销售链路。
换句话说,服务区已经是一个多元功能整合的“微型生态圈”:有流量、有消费、有数据、有能源、有运营。
这,才是它真正值钱的地方。
写在最后:服务区的未来,不只属于江苏
江苏的服务区,真正厉害的,是它从思维上完成了跳跃:把服务区从“成本中心”变成“价值节点”;把政府的“义务工程”变成企业的“创新项目”;更把公共服务当成经济引擎、文化出口、治理抓手。
这背后,是在响应时代的变化:人们愿意为体验买单,地方必须靠场景吸引人,治理不能只做底线保障,还得进阶做“高线运营”。
所以说,江苏服务区只是个起点。
如果说高速是连接城市的动脉,那服务区,未来也许就是“城市微脑”。它既要把人留下,也要把人带动起来。
谁能想明白这个道理,谁就能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跑出下一个“文旅爆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