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许钟予
年轻人的快乐密码,被海盐找到了!
拒绝千篇一律的特种兵式打卡,这座千年古县正用传统与潮流的花式碰撞,解锁休闲新副本。日出奔赴、文学寻踪、乡野出逃……新奇玩法轮番上线,让海盐强势出圈,成为年轻人争相奔赴的治愈 “快乐星球”。
厌倦了走马观花的旅行,海盐究竟如何用 “慢” 与 “趣”,打动新一代年轻人?
在晨光中“充电”
是什么,让一群年轻人愿意夜骑百公里,从上海奔赴海盐?答案,是一场日出。
当城市未醒,海盐的晨光已温柔上线。在观海园的长堤,年轻人裹着毛毯,静待东海日出的“黄金时刻”。这早已超越观光,是一场仪式感拉满的“集体疗愈”,让焦虑在日出时分,一键“清零”。
于是,他们选择用最郑重的方式抵达:骑行。凌晨4点45分的观海园,海边已经聚满了静默等待的人群。云层的缝隙间微光初露,预示着日出前的最后时刻。在人群中,王俊柯和他的七名伙伴刚刚完成了一场特殊的旅程——从晚上八点开始,从上海松江出发,骑行一百多公里,终于赶在破晓前抵达了目的地。
“那一刻,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王俊柯说道,他和伙伴们的旅程,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不是匆匆打卡,而是一路骑向那片海,用行动诠释何为“奔赴”。
在社交平台的热传下,这条“上海-海盐”的骑行看日出路线正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加入这场浪漫的远征,在天光破晓前,完成一场独属于海盐的约定。
在文学地图里“寻宝”
海盐的底蕴,远不止于山水之间,更在于字里行间。
作为作家余华的故乡,一条精心编织的“文学足迹”,正牵引着无数文艺青年来此寻踪,与文字产生跨越时空的共振。正如一位游客所说:“逛在沈荡,不仅是TownWalk,还是一场TownRead。”沈荡有多个地名都和余华小说有关。
他们走过余华先生笔下的场景,在“文青浓度”超标的书店和咖啡馆里,寻找文字与现实交错的痕迹。2022年,一幅“余华文学地图”在沈荡铺开,将小说情节与古镇一一缝合,引领读者真正“走入书中”:无论是《在细雨中呼喊》的终点“孙荡”,还是《文城》开篇的灵感之源“千亩荡”,都从纸页跃入现实。
于是,“跟着余华游沈荡”风靡而起,驱动县域文旅从景点观光迈向全域的文化融合。谷仓书店的著作专架、咖啡馆的文学特饮、乃至酱园新出的文创雪糕,都成为文学IP鲜活的延伸。
在沈荡,文学地图是诗意的向导,书籍是风景的注解。这场沉浸式的“文学朝圣”,让旅行超越了走马观花,升华为与作家、也与自我内心的深度对话。千年古县的绵长文脉,正以这样一种年轻而鲜活的方式,悄然与新一代的脉搏同频。
在乡野烟火中“松绑”
“逃离城市”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海盐的乡村的烟火气,正提供着最惬意的 “出逃方案”。
在通元镇丰义村,年轻人清晨在老房改造的精品民宿被鸟鸣唤醒,白天可体验采茶的乐趣,夜晚坐在灯塔餐厅,抬头就是久违的璀璨星空。
推开丰义・木心居书吧的门,暖光与咖啡香扑面而来,翻一本余华的书,藏一段海盐的文学记忆;挑一件本土非遗手作,留住乡村的独特韵味。
这里没有KPI的催促,只有咖啡杯里的闲适,和田园间的烟火气。它精准击中年轻人“返璞归真”的情感需求,为被钢筋水泥困住的心灵,开辟出一处可以自由呼吸的“乌托邦”。
无独有偶,秦山街道永兴村的文溪坞,也藏着另一片静谧。沿隐马山绿道缓步向上,草木葱茏,秋风送爽,步履在不自觉间慢了下来。这条路,仿佛通往另一个时空。
半山腰上,隐马山居的网红打卡点格外引人驻足。“鸟巢”观景台俯瞰文溪坞全景,稻田与屋舍交织如画;风动纱幔间,阳光洒落成静谧的阅读角落。林间的秋千、吊床错落有致,百年香樟树上心愿卡轻摇,为山野添上一抹温柔。
海盐的走红,从来不是偶然。它深挖自身的 “慢” 基因,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 “趣” 形式重新包装,让日出、文学、乡野都成为治愈的载体。这座不紧不慢的小城,正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所有人:真正的快乐,藏在不慌不忙的奔赴与感受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