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无声也动人。 石流 摄
李诗好
自泸溪县城白沙西行五十二公里,车过小章右拐,便一头扎进盘山公路的缠绕里。七公里蜿蜒山道如玉带束腰,数不清的急弯如银蛇游走于翠嶂之间。峰回路转处,眼前豁然洞开:七座苗寨恰似星辰遗落,点缀在苍翠山谷的襟怀中——武陵山深腹的川洞村,悄然掀开了面纱,露出了真容。
古寨风骨
村口,一株古银杏擎天而立,四百余载风霜蚀刻入它盘曲的虬枝。秋阳慷慨,金叶灼灼,与遍野山菊、殷红枫叶联袂织就斑斓画幅。树下,“川洞村村民委员会”的牌匾沐浴着日光,五星红旗猎猎飘展,宛如无声的哨兵。村落枕山怀水,东临大水坪,南接白泥塘,西靠能溪河(已并入小章村),北望梓木坪。平均海拔370米,喀斯特地貌嶙峋峥嵘。454户1988名苗胞,分属四组,张、谭、杨三姓血脉盘结,世代繁衍生息。村中老井,清泉汩汩不息,石沿上深勒的绳痕如岁月刻下的沟壑,是汲水光阴的印记,亦是生命赖以奔涌的命脉。山青水润,天然“氧吧”,滋养着长寿之乡的肌骨,耄耋老者比比皆是。村支书张立峰告诉我,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如今有五十多人,最年长者已近百岁。“饮山泉,食自种米,吸带松香的风,咋能不活得长?”他笑时,眼角皱纹如秋菊欣然绽放——生命在此与山水草木吐纳同息,故而绵长。
“川洞”之名,源于自然造化的三处洞窟。
干洞如洪荒巨口,洞腔空阔。幽深洞壁烟熏火燎的旧痕已渐模糊,昔日匪患的狰狞或乱世避难的辛酸,尽付风中呜咽。唯余几截斑驳石墙倔强挺立,与沉默的护栏相守。
水洞寒气沁骨,盛夏近之亦凉意森然。岩层深处暗河奔涌如闷雷,不舍昼夜,润泽山下膏腴稻田,终汇入峒河碧波。村民饮此甘泉,深信其灵,所育稻米莹润清香,被奉为川洞至味。
亮洞奇绝最甚。正午时分,阳光斜射入洞,在千姿百态的钟乳石间折射漫射,霎时间七彩光斑如精灵跳跃,满洞生辉,村民谓之“玉女梳妆”。相传古为祭祀太阳神之所,至今节气更迭,仍有白发老者蹒跚而至,燃一炷清香,祈愿天地人和。
据村中老者口述:清乾隆年间,张氏先祖避祸至此,惊见“一井三洞”的桃源胜境,遂伐木结庐,垦荒拓土。道光时谭姓迁入,联姻结盟,胼手胝足,共同谱写了川洞的序章。这三洞一井,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村寨世代膜拜的精神图腾。
天高云淡之日,登上村中最高峰——安塘坡顶,云峰寺翼然凌空。青瓦飞檐沐数百年风雨,晨钟暮鼓响彻古今。寺中守护者谭世英老人细述沧桑:古寺始建于明嘉靖,栉风沐雨五百载,动荡年代历尽劫波;1983年,信众合力于废墟之上重建殿堂,香火方得再续。伫立寺前,梯田如碧链缠绕山峦,村舍炊烟袅袅,一派恬淡。寺内铜钟清越,声振林樾。谭老常盘坐石阶,以苍凉苗音低吟古调:“阿八登奶(天外有天),阿八凳过(山外有山)……” 歌声如大地深处的回响,吟哦着对浩瀚天地的永恒敬畏。
每逢农历二月十八、六月十八、九月十八庙会,钟声漫过山谷。善男信女跋涉而来,佛前蒲团之上,香烟缭绕之中,虔诚俯首,祈愿风调雨顺,家宅长宁。云峰寺如一本厚重典籍,蕴藏尘封章节,静待有心人的解读。
金凤展翅
川洞历史的天空,闪耀着“苗岭金凤凰”——全国劳动模范杨玉翠(1908年—1997年)不灭的光辉。旧社会凄风苦雨,她为躲避迫害藏身山洞竟达六载,形销骨立,恍如“白毛女”。待新中国朝阳初升,1951年,她被推举为小章乡农协主席。翌年,在鲜红党旗下立下改天换地的誓言。
物资匮乏年代,她倾尽积蓄创办小章乡首个信用社,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星火。三年困难时期,粮荒肆虐,她让出存粮接济邻里,自咽苦涩的蕨根树皮。1958年,年届五旬的她,为斩断大山的千年桎梏,毅然抡起八磅大锤,带领村民向悬崖绝壁宣战!锤钎铿锵,号子震天,硬是在万仞绝壁之上凿出十二里盘山“天路”!从此,川洞的脉搏终于与山外世界相连。她历任要职,1958年荣膺“全国三八红旗手”,赴京参会。周恩来总理紧握其手赞道:“你们苗族妇女了不起!”此誉成其毕生荣光,更如号角般激励着川洞儿女。其子孙亦接力前行。1978年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1982年两获“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这位奉献一生的苗家女儿安然辞世。乡亲誉其为“苗家山寨的金凤凰,真正的共产党员,湘西大地的擎旗人”。村史馆中,那把八磅铁锤静卧,斑斑锈迹如无声铭文,诉说着对土地与人民深沉如海的爱。村中至今传唱:“古树摇金叶哟,是玉翠婆挥动头巾在笑哩!”
新韵流长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始,我数次走进川洞村,参与技术指导、抗击冰灾、见证振兴。尤其2022年我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亲身投入其间,与这片土地结下深情厚谊,也目睹了它挣脱贫困、发展经济、走向富裕的艰辛历程。新时代的春风终于唤醒沉睡的山谷。昔时泥泞小道化坦途,危旧房舍变新居。文化广场上笑语欢声日夜不绝。美丽乡村建设让古寨洗去尘埃,焕发新颜。贫困阴霾尽散,73户268人稳定脱贫。“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日渐成熟,古老山村悄然融入数字浪潮。烟叶青翠欲滴,茶园清香漫溢,辣椒火红耀眼,木耳肥厚可人,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致富带头人引领乡亲奔跑于希望田野。青砖红瓦小楼依山错落,村民笑靥里盛满对红火日子与未来的憧憬。
登临安塘坡顶,景象壮阔:向阳坡地上,光伏板阵列泛着深邃蓝光,如大地精心镶嵌的明镜,将慷慨阳光转化为点亮乡村的清洁能量。山脚广场,盛装苗家儿女随悠扬芦笙翩然起舞,歌声清越,舞步轻盈,自信欢愉如清泉流淌。
老井清泉默涌,三洞幽深如大地之眼。从张氏先祖劈开的第一片荆棘,到杨玉翠砸向悬崖的第一锤火花,再到今日光伏板折射的科技蓝光——川洞的故事,是生命在喀斯特皱褶里扎根、在时代浪潮中嬗变的传奇。这传奇刻在古银杏的年轮里,融于开山铁锤的锈迹中,最终化作苗家儿女旋舞的裙摆与远眺的目光。川洞之韵,不仅在鬼斧神工,更在苗家人用坚韧与智慧写就的壮阔诗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