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建国,今年 60 岁,刚从机械厂技术员的岗位上退下来。活了大半辈子,去过的地方不算少,但直到今年春天去了趟苏州甪直古镇,才真正明白:以前那些 “旅行”,根本算不上旅行。
年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干活、养家。厂里偶尔派我去外地出差,比如北京、上海,算沾了点 “
旅行” 的边。可每次去,都是白天跑工厂对接技术,晚上窝在招待所整理资料,顶多在返程前挤出半小时,跑到天安门广场拍张照,或者在上海外滩站几分钟,连口气都没喘匀就赶去火车站。照片洗出来,我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背景里全是人,现在翻出来看,只记得当时又累又急,连广场上的风是什么味儿都忘了。
后来儿子长大了,说要带我和老伴赵桂兰去 “真正旅行”。2018 年,我们报了个云南七日游,团费不便宜,儿子说 “爸,你这辈子没享过福,这次好好玩玩”。可那趟下来,我只觉得比上班还累 —— 每天早上六点就得起床,导游拿着小旗子在酒店楼下催,“快点快点,今天要去三个景点,晚了就赶不上了”。
去大理洱海,刚站在湖边想多吹会儿风,导游就喊 “大家抓紧拍照,十分钟后集合去下一站”;去丽江古城,满街都是叫卖声,导游拉着我们进一家又一家银器店,说 “这是当地特产,不买可惜”,我和老伴不想买,站在门口等,导游脸都拉下来了;最折腾的是去玉龙雪山,凌晨三点就起床排队,坐索道排了俩小时,到了山顶缺氧得厉害,吸着氧拍了张照,不到二十分钟就被催着下山,说是要赶去看《印象丽江》演出。
那趟旅行结束,我累得在家躺了三天,腿肿得连鞋都穿不上。老伴说 “以后再也不报这种团了,花钱买罪受”。我也觉得,旅行这事儿,可能就不是我们这种人享受的 —— 要么累得要命,要么净是坑,还不如在家待着舒服。
退休后,我每天在家除了遛弯、下棋,就是帮老伴择菜做饭,日子过得慢悠悠,可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今年三月,老伴的老姐妹去甪直古镇玩,回来给她看照片,说 “那地方好,节奏慢,住民宿能自己做饭,早上逛菜市场,晚上在河边散步,舒服得很”。老伴心动了,拉着我说 “咱们也去住半个月,不赶景点,就当去那儿过日子”。
我一开始还犹豫,“又去花钱?万一跟上次一样呢”。老伴白了我一眼,“这次咱们自己去,不跟团,想逛就逛,想歇就歇,能有啥不一样”。架不住她劝,我收拾了个小行李箱,揣着退休金,跟着她坐高铁去了甪直。
下了高铁转公交,到古镇门口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民宿老板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姓周,帮我们拎着行李往巷子里走。青石板路窄窄的,两边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门口挂着红灯笼,有阿婆坐在门槛上择菜,看见我们就笑着打招呼,“来玩啊?”,声音软软的,听着就舒服。
民宿是个小院子,院里种着一棵桂花树,树下摆着两张藤椅。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窗户对着巷口,能看见来往的行人。小周说 “阿姨叔叔,你们要是想做饭,厨房随便用,早上出门拐个弯就是菜市场,新鲜得很”。
第二天早上,我五点多就醒了,想起以前跟团的日子,心里还犯嘀咕,“今天去哪儿呢?”。老伴说 “急啥,先去逛菜市场,看看有啥好吃的”。
出了民宿拐个弯,就是菜市场,不大,但热闹得很。菜摊摆得整整齐齐,青菜带着露水,萝卜沾着泥,卖鱼的老板穿着胶鞋,手里的刀 “砰砰” 剁着鱼,旁边围着几个阿姨讨价还价。我站在一个卖袜底酥的摊子前,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婆,笑着说 “师傅,尝尝?刚出炉的,甜咸口都有”。我拿起一块咬了一口,酥得掉渣,满口都是芝麻香。阿婆说 “我这摊子摆了二十年了,都是自己做的,你们住哪儿?要是爱吃,下午来还能给你们留热的”。
那天早上,我们买了青菜、鲜鱼,还带了几个袜底酥,没去任何 “景点”,就回民宿做饭。老伴在厨房烧鱼,我坐在院里的藤椅上,晒着太阳,听着巷子里的脚步声、说话声,还有远处传来的评弹声,突然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 以前总觉得旅行要 “跑遍景点”“值回票价”,可现在这样,不用赶时间,不用看别人脸色,连晒太阳都觉得舒服。
在甪直的日子,我们过得像当地人一样。每天早上逛菜市场,买点新鲜菜;上午要么在古镇里慢慢走,看老房子上的雕花,听河边阿婆唱苏州评弹;要么坐在民宿的院子里,我看报纸,老伴织毛衣,小周偶尔过来跟我们聊天,说他以前在大城市上班,太累了,就回古镇开了这家民宿,“现在每天看着这些老房子、老巷子,心里踏实”。
有天下午,我和老伴去逛保圣寺,寺里人不多,古树参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斑斑驳驳。我们坐在大殿门口的石阶上,看着几个老人在院子里打太极,动作慢悠悠的。老伴说 “你还记得上次去云南,导游催着我们进寺庙,说‘里面有高僧开光,不拜可惜’,结果进去就是让捐钱,哪有现在这么舒服”。我点点头,想起当时的烦躁,再看看眼前的安静,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 —— 活了六十年,第一次这么 “不用急” 地待着,不用想工作,不用想家里的事儿,就只是坐着,看别人打太极,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还有一次,我去买水果,付钱的时候发现钱包不见了 —— 里面装着两千多块钱,还有身份证。我急得满头汗,沿着原路往回找,走到菜市场门口,卖水果的阿姨看见我,笑着说 “师傅,是不是找钱包?刚才有个小姑娘捡到了,放我这儿了,说等你回来拿”。我接过钱包,打开一看,钱一分没少,身份证也在。我要给阿姨钱表示感谢,她摆摆手,“不用不用,咱们这儿都是这样,谁捡到了都会还的”。
那天晚上,我和老伴坐在河边的石凳上,看着河里的乌篷船慢慢划过,灯笼的光映在水里,晃悠悠的。我跟老伴说 “以前总觉得旅行是‘看风景’,现在才明白,旅行不是看多少景点,是能慢下来,看看别人的日子,感受点不一样的温暖”。老伴点点头,“可不是嘛,以前跟团,光想着拍照打卡,连跟当地人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哪能知道这些好”。
从甪直回来,我把这次旅行的照片整理出来,没有一张是 “标志性景点”,全是菜市场的烟火气、民宿院子里的桂花树、河边的乌篷船,还有卖袜底酥阿婆的笑脸。儿子来看我们,翻着照片说 “爸,你这次旅行怎么没拍点有名的地方?”,我笑着说 “那些有名的地方有啥好拍的,这些才是我真正看到的东西”。
现在,我偶尔会跟老伙计们聊起这次旅行,他们说 “老李,你这哪是旅行,就是去那儿过日子了”。我觉得他们说得对 —— 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 “到此一游” 的证明,而是能暂时放下自己的日子,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在慢下来的时光里,找到心里的踏实。
以前总觉得,人老了就该在家待着,别瞎折腾。可现在我明白,不管多大年纪,都该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自己知道:日子除了柴米油盐,还有河边的风、巷子里的笑声,还有陌生人递过来的温暖。
60 岁才懂旅行的意义,不算晚。以后,我还想跟老伴去更多慢节奏的地方,不赶时间,不追景点,就像在甪直那样,慢慢走,慢慢看,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