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堪比国庆、春节黄金周。”四川宜宾一名旅游从业者考察当地多个景点后发出感慨。随着四川首个中小学秋假(11月12日至16日)结束,OTA平台数据显示,这个5天连休的创新政策,让11月传统旅游淡季成功“逆袭”——四川全省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3.4倍,从成都出发的机票量较一周前环比增长22%,多地旅游产品预订搜索热度同比涨超50%。一场名副其实的“娃带火的旅行季”热烈上演。
政策引导与市场响应迅速形成共振,为接住这波亲子出行热潮,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蜀南竹海等四川省内众多景区纷纷抛出橄榄枝,推出中小学生免票、随行家长半价等优惠政策。热度之下,短途出行成为主流选择,数据显示,多地周边农场研学、温泉度假、非遗体验等业态订单环比增长3倍以上,省内短途火车出行也持续升温。秋假不仅有效释放了文旅消费潜力,更化作孩子们拓宽视野、传承文化、培育品格的移动成长课堂。
行走的课堂在秋假里遍布四川各地,让知识走出课本、走进实景。宜宾蜀南竹海的“熊猫小卫士”主题课程人气爆棚,单日接待量突破9000。绵阳北川九华山景区里,300多名成都学生沉浸式体验羌族文化,学羌族语言、做羌风冰箱,在古寨的烟火气中探秘羌寨古韵、感受非遗魅力。达州的孩子们则在博物馆里动手制作皮影,或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事劳作,在亲近自然中体会生活本真。
与此同时,文化场馆也化身开放式课堂,成为亲子游的目的地。四川博物院的“秋假托管班”融合国学、传统体育等内容,动静结合间传递文化魅力。成都博物馆人气高涨,秋假期间每天约1.6万人次入场,青少年数量同比11月其他工作日暴增7倍。为此,成都博物馆在原来2万张线上预约限额的基础上每日增加2000张预约票,还推出了“画像砖”彩绘、“漆盘”彩绘、“天府汉碑”描红等天府文化主题活动。11月12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三国匠造所·巍然栋梁之小小营造师”古建筑主题公益手工课,当天,文物区未成年人接待量同比2024年增长339.53%。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户外探索系列活动。秋假期间,该馆“羽见成都”主题研学课程以“城市生态与鸟类多样性”为核心,采用“馆内学习+户外实践”的创新模式,学生在馆内通过鸟类标本观察、分类特征学习构建知识框架,随后走进青龙湖湿地公园开展户外观鸟实践。参加活动的家长由衷感慨,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教育在窗外,自然即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孩子的这个秋假变得与众不同、收获满满。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旅行社反应迅速,推出多款定制化产品。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磊介绍,公司第一时间整合资源,打造“秋假奇遇记 我在成都趣研学”系列主题产品,将历史底蕴、自然野趣与科技魅力巧妙融合,其中,“望江梦华·薛涛吟”套票的限免预约上线两小时便被约完;推出“金秋九寨沟+黄龙双动3日游”等赏秋徒步线路,咨询量同比增长100%。“秋假共接待游客7800人次,同比增长65%。”陶磊说。
游客的真实反馈也凸显了这场“淡季旺游”的价值。参加“熊猫侦探1+1”研学活动的房煦程小朋友兴奋不已:“我看到大熊猫吃竹子、爬树,还跟着老师玩互动游戏,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个秋假特别好玩,还特别有意义。”刘多好小朋友一家则被“望江梦华·薛涛吟”实景夜游深深打动:“灯光里的亭台楼阁很有氛围感,像穿越到唐代,了解了薛涛的故事,感受了唐诗的魅力。”
这场由“政策引导+市场响应”共同催生的文旅热潮,既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也精准填补了11月旅游市场的空白。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各地已启动春假方案制定,未来将陆续推出更多优惠政策和特色旅游产品,持续释放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本报记者 王雪娟)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