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靖海神机——中国航海火器文物展”在海战博物馆开幕。展览是2025年“博学东莞”品牌展览,汇集120件(套)珍贵文物,全景式展现中国航海火器发展的千年历程。
展览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文物局)主办,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承办。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6年1月17日,通过文博讲座、博物馆进校园、流动博物馆、博物馆之夜四大主题活动,让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持续激荡。
中国航海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再携手
来自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虎门沙角小学的粤港澳青少年与各界观众约120人齐聚一堂,见证展览开幕。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陆伟、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等出席开幕式。
陆伟表示,中国航海博物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作为中国博协航海博物馆专委会旗下的兄弟单位,凭借长期友好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了“一馆一物说航海”“长风破浪——世界航海500年”等文化品牌。此次再度携手,是两馆深厚情谊与默契合作的延续,也是两馆服务“海洋强国”国家战略、鉴往知来的文化实践。鸦片战争博物馆是区域影响力很大的博物馆,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中国航海火器的发展历程,感悟古代中国航海科技的辉煌,牢记近代中国航海的教训,携手推进当代航海的复兴。
唐立鹏表示,东莞位于珠江入海口,濒临南海,自古就与航海有着不解之缘。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包括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是清代东莞海防的珍贵见证。目前广东省“十四五”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建设正在扎实有序推进,为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大增光彩。本次展览通过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生动展现中国航海火器的发展脉络,是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海防教育的展览。
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环节中,由沙角小学学生演绎的儿童情景剧《如果文物会说话》成为最大亮点。学子们化身各个时代的代表性火器,通过生动的表演,再现了中国航海火器从宋代初创、元代发展、明代辉煌、清代砥砺和现代复兴的壮阔历程。
沉浸观展让历史触手可及
展厅内,一件件珍贵的火器文物静静陈列,从凝聚古代智慧的《武经总要》典籍,到见证技术革命的元代“至正元年造”铭文铜手炮;从体现中西交流的明代佛郎机,到彰显现代海军力量的“辽宁舰”航母模型,无不诉说着中国航海火器的辉煌历程。观众或驻足细观,或低声交流,沉浸在那幅铁火交织的历史画卷中。
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列展示部馆员李学茂认为,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虎门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展览,牢记中国古代航海火器的辉煌时刻,铭记近代屈辱的历史教训,进而理解当今中国航海事业走向复兴的重要意义。”
除了安排专业的讲解员讲解,来自虎门镇沙角小学的5位小讲解员也在现场为观众导赏。小小讲解员自信从容,用清澈童声为历史注入了新的活力。邓晓钰同学表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传递兵法中的智慧与武器背后的力量。
沙角小学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现场研学。他们带着思考观展、手握纸笔记录,全程专注投入,展现出对航海火器的浓厚兴趣。“原来我们古代就有霹雳炮和佛朗机这么厉害的火器了!”沙角小学的蓝艺雯同学表示,“尤其是一想到现在,我们国家还有了航母和导弹,更是感到无比自豪!”
同样被展览吸引的还有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同学们。梁超涛分享道:“看完展览,我印象最深的是‘北洋海军成军纪念金杯’,它让我想到那段艰难的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祖国的强大。”
展览特别设置了学生画作展区,一幅幅充满童真与想象的航海火器画作与文物相映成趣。
“馆校协同”涵养家国情怀
本次开幕活动是鸦片战争博物馆作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的一次创新实践。
活动以展览为基础,通过情景剧表演、学生画作展示及特色导览等多元形式,着力将专业展览内容转化为生动立体的教育体验。
沙角小学校长聂武认为,本次展览是学校与鸦片战争博物馆“馆校合作”的又一次深化探索,有效拓展了“课程育人”的实践路径。他谈到,展览生动揭示了“向海则兴、背海则衰”的历史规律,有助于学生们深刻理解“科技决定命运”的时代内涵,激励孩子们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鸦片战争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张翠霞表示,博物馆积极构建“基地—学校—社会”三维联动模式,携手虎门沙角小学,并特邀粤港澳青少年共同参与,着力打造跨越地域的沉浸式国防教育课堂,旨在深化湾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认知,更通过寓教于展的方式,让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爱国情怀在年轻一代中薪火相传。
南方+记者 马新杰 王颖 薛屏
通讯员 鸦片战争博物馆
【作者】 马新杰;王颖;薛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