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记者 周晨
夜幕降临,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的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渐渐苏醒。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看暖黄色的灯光依次亮起,映照出百年骑楼的优美轮廓。这里不仅是购物休闲的胜地,更是触摸九江历史的窗口。漫步其间,听江风穿巷,看光影流转,感受“浔阳江头”的古今交融。
这条宽约10米、长约2100米的百年老街,曾经是九江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因靠近漕运水路而兴盛数百年。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上街”的说法,这个“街”指的就是大中路。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四大米市”“三大茶市”的繁华见证,被誉为“赣北第一街”,承载着600余年的商贸记忆。随着时代变迁,商业中心转移,这条百年老街一度沉寂。
记者了解到,2023年5月,浔阳区启动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保留巴洛克式建筑装饰与传统吉祥雕塑,对630米核心路段实施外立面修缮、历史建筑加固、市政管网升级等工程,并打造9条特色巷道,重现“中西合璧”的街景风貌,同时融入智能亮化、沉浸式体验等现代元素。改造中,街区注重“烟火气”与历史文脉的平衡。
“我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前几年听说这条‘黄金路’要改造,还以为那些老建筑保不住了,没想到最后它们全部留下来,还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我打心眼里高兴。”居住在大中路的七旬老人高玉成告诉记者。
浔阳区在改造过程中探索出“一栋一策”的精细化策略。浔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主任科员朱涛举例说:“我们把天宝银楼原来的老主人请来,根据他对于玻璃窗、装饰、雕刻的回忆,尽量保留并还原它本来的建筑特色。”
2024年5月1日,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为期4天的“开街集市”同步启动,活动涵盖民国风旗袍巡游、沉浸式剧本娱乐、非遗文创市集、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
如今的街区有商业网点800余家,商业场景涵盖购物广场、酒店、品牌专卖、餐饮等业态。在这条全长2.1公里的步行街上,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日,白天还是夜晚,都很热闹。
“到哪儿都人多,感觉这家很正宗,哪怕多等一会儿也无所谓了。”近日,游客周红带孩子打卡大中路,游玩过程中被萝卜饼的香味吸引,为此排了半个小时。
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街区,雕花门楣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百年商号的匾额与现代艺术装置隔街对望。复建的三层茶楼内,华祥苑茗茶以“茶文化会客厅”的创新定位惊艳亮相。
“自从入驻大中路后明显感受到客流增长,街区的民国骑楼风貌吸引了很多年轻游客主动进店打卡。”华祥苑茗茶相关负责人潘颖说,这里不仅是茶叶交易中心,还会定期举办茶器鉴藏拍卖、非遗茶点制作等体验活动。
甘棠记茶馆则走“新中式美学”路线,将茶饮与文创、音乐结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老板李直潮说:“我们以‘文化为魂,商业为体,旅游为媒’的理念推进文商旅融合,通过挖掘《琵琶行》等在地文化IP,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
为焕发街区活力,浔阳区以“文化+商业+旅游”模式重构业态,引入非遗手作、老字号品牌、智慧商圈等五大主题板块,打造“潮不停流”“童年无际”等四大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需要“修旧如旧”,更要“以新活旧”。今年2月,大中路开心麻花演艺新空间的落成与启用,为当地打造文化消费新地标、构建文商旅生态链注入新活力。“以‘戏剧+互动+餐饮’为主题的沉浸式喜剧,让观众有非同寻常的体验。”九江开心麻花剧场运营方负责人罗彬说。
此外,街区创新“集市经济”与直播电商融合。湓浦社区开设“党建+商圈”共享直播间,助力实体商户转型。
“在互联网经济形势下,线下实体店面临挑战,在百年老街的历史底蕴之上有网络直播赋能,我相信街区人气还会不断提升。”大中路宁红茶舍商户余思思对记者说。
据介绍,改造后的街区日均人流量较改造前增长70%,成为浔阳区文旅经济的新引擎。2024年,浔阳区共接待游客633.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34亿元。
未来,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将深化“引客入浔”战略,以“三大攻坚行动”为抓手,整合长江、“两湖”文旅资源,联动庐山、石钟山等景区,拓展国际游轮旅游线路,并启动大中路西段C片区开发,打造全业态沉浸式民国风情商业空间,推动大中路成为九江开埠文化展示厅、市民游客聚集地,再现“千年浔阳”商贸盛景。
来源:中国旅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