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山西色彩最丰富的季节。从空中俯瞰,三晋大地仿佛披上了绚烂的衣裳。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用国风色彩打开三晋大地,领略色彩洇开时跃然纸上的三晋风骨,山河如画,尽染东方神韵。看金盏黄晕染太原晋祠的千年古柏,檐角飞檐与侍女彩塑相映成辉,仿佛穿越千年,与宋代的繁华对话;赏扶光轻笼的忻州古城,青石板路上灯笼摇曳,城墙下的茶香与驼铃声香与驼铃声重现丝路古道的繁华重现丝路古道的繁华;;观京元色浸透平遥古城的城墙仿若包浆,汉服游园的少女执伞走过,衣袂翩跹间,晋商故里的故事跃然眼前。
金盏黄晕染晋祠古柏沧桑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来到太原晋祠,在圣母殿的北侧有一株形如卧龙的侧柏,披着苍郁的烟色,横卧于苍穹之下。它就是日前入选首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的周柏。在金盏黄色彩的晕染下,更显古韵悠悠。
周柏又名“卧龙柏”,为西周时期所植的侧柏。2001年经碳14测定,其树龄已长达3000年。周柏不仅是“晋祠三绝”之一,更在2023年荣膺“全国十大最美古侧柏”,此次入选国家级协同保护名录,成为自然奇观与人文精神交汇的活态遗产。
将周柏纳入国家级协同保护名录,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守护。这些古树名木作为“活”的历史,使3000年文明变得可触可感;作为文化象征,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记忆与认同;作为自然瑰宝,维系着珍贵的生态基因。此举不仅留存了历史,更为未来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标杆,将完整的华夏故事传递给后世。
为确保千年古柏与毗邻的国保建筑和谐永续,晋祠博物馆实施了一系列科学精准的保护措施。周柏的根系原本向圣母殿方向生长。为扩大其根系生长范围,减少对圣母殿根基的潜在扰动,馆方专门开展了古树引根复壮项目,通过科学引导,成功将根系生长方向从南侧的殿基转向北侧,为古树开辟了新的生长空间。这一创新举措巧妙地平衡了古树与古建的保护需求,以智慧实现了文物与古树的和谐共生。
为科学有效保护古树,晋祠博物馆还采取了综合性的保护方案:实行“一树一档”,为每株古树建立健康档案,系统开展健康监测;引入无损探测技术,对树干空腐、根系分布等情况进行精准检测;对树体进行针对性修复,对腐烂部位采用封闭方式修补并作美化处理,使其与原有树皮自然融合;推进立地环境改造,通过龙骨架空与更换木地板等措施,显著改善根系的透水透气条件,促进根际健康生长。
穿越3000年时光,周柏曾吸引宋代文豪欧阳修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赞叹。随着入选国家级协同保护名录,晋祠周柏这一承载着3000年中华文明印记的“活历史”,将在更加科学、严密的守护下,继续向世人述说跨越千年的故事。
扶光轻笼忻州古城古道繁华
“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1221年,诗人元好问写下了《家山归梦图》,借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走进元好问的家乡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一砖一瓦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的忻州古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一纵五街五十二条巷,承载着忻州人的记忆。
初冬时节,忻州古城休闲游热度不减,游客错峰出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游客可漫步青砖灰瓦之间,扶光之下感受晋北传统民居韵味;可欣赏晋北民歌、观赏摔跤竞技、体验面塑制作,实现身心双养。
站在忻州古城土稍门前,从“忻州古城的昨天、今天、明天”展览开启游览第一步,展板上“绘制一幅新时代的《家山归梦图》”的文旅定位十分醒目。走进城内,古建筑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尽显古朴庄重。
忻州古城最不缺的就是人间烟火气。代州黄酒、西张豆腐干、同川酥梨、原平锅盔、忻州瓦酥、神池炖羊肉、七盔八碗,上百种忻州特色食物让人眼花缭乱。“金波曾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的代州黄酒、“神池月饼传承久,香甜爽口味道纯”的神池月饼……关于这些忻州美味的古今事就藏在店铺类似门联的文字里。
忻州古城的发展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也注入了活力与动力。清晨的阳光透过大片玻璃窗,洒在牧瑶温泉民宿的木质地板上。门前苍松翠柏与绿植相映成景,潺潺流水绕亭台而过,几位早起的客人正坐在庭院中品茶闲谈。很难想象,这座设计精致、充满现代舒适感与东方美学韵味的民宿,是由忻府区南关村集体筹资建设、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的“村企合作”成果。
“我们南关村位于忻州古城南端,古城火爆‘出圈’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南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燕荣说道。依托忻州古城文旅辐射效应,南关村以民宿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文旅兴村”的振兴之路。从村集体牵头示范到村民踊跃参与,从单一住宿服务到文旅融合体验,从小规模试点到产业集群发展,南关村的实践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更为广大乡村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拓展的发展路径。
京元浸透平遥古城仿若包浆
初冬时节,在平遥古城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京元”时光,这里既有晋商文化的厚重,又有秋日余韵的温柔。
漫步城墙,风裹着桂花香扑面而来,连空气中都带着酥油茶的醇厚。古城墙下的小巷中藏着老陈醋的酸香,转角遇见卖糖画的老人,用琥珀色的糖浆勾勒出独特诗意。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更显京元色彩的韵味。平遥古城由古城墙、街道、小巷、店铺、民居及寺庙等组成。其中,“三宝”指的是古城墙、双林寺和镇国寺。
修筑古城墙最初是用作防御,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14世纪晚期修建的城墙长约6公里,是当时该级别城市规定的标准长度。城内的街道呈十字形布局,沿街而建的商铺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商铺的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古色古香的彩雕;铺面后的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气息,保留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平遥古城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传统伦理、民居格局等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初冬时节游览平遥古城,从中国国风色彩的视角欣赏别有一番滋味,打卡留影更是大片频出。(本报记者 卢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