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2年起因为工作搬到泰国,转眼已经13年多了。起初落地曼谷,就被这里的低生活成本吸引,租个素坤逸区的公寓只要每月1万泰铢左右,周边市场新鲜水果堆满摊位,芒果和榴莲随便挑。
日常开销小,街头小吃一顿饭不到50泰铢,吃得饱还健康。医疗方面,公立诊所每年交30泰铢就能免费看病拿药,医生专业又耐心,环境干净,用小电动车运东西挺高效。比起国内,这里城乡医疗覆盖一样,没什么区别。
交通系统让我印象深,从曼谷开车去芭提雅或普吉,全程收费站就一个,费用不超过30泰铢。路上就算堵车,大家也安静有序,没人乱按喇叭。警方处理事故快,通常10分钟内搞定。公共交通像双条车,便宜又方便。协管员穿反光背心,指挥时总带笑容。夜市摊位定时,早7点到9点营业,收摊后地面干净无垃圾。这种秩序感,让人觉得社会运行顺畅。
泰国人善良,受佛教影响大。邻居常分享自家汤品,虾肉新鲜。节日如宋干节,大家用水泼洒祈福,氛围轻松。遗失东西往往能找回,比如钱包在夜市丢了,摊主会保管。周末家庭出游常见,带席子锅具去河边烧烤,用便携炉,吃完自带水洗碗,垃圾装袋带走。环保习惯自然融入生活,保持自然清洁。
文化融合让我很快适应。学了点泰语,去朱拉隆功大学开放日,校园绿化好,建筑有尖顶特色。曼谷杜莎蜡像馆有各种名人像,适合周末逛。湄南河游船看两岸寺庙,金顶闪亮。节日放水灯祈愿,融入当地习俗。工作续签劳动许可简单,办公室小但高效,工作人员真诚问候。
疫情时,泰国公共服务稳。2020年公立医院免费检测,社区发口罩。2021年疫苗覆盖外籍人。线上购物和外卖及时,生活没大乱。这样的便利,让我继续留下来。朋友圈华侨多,讨论养老,泰国签证简单,医疗成本低。
但想到孩子教育,我就犹豫。泰国公立学校 compulsory 九年,上课到下午3点结束,没强制补习。教室常脏乱,窗户破,地板 filthy。教师不足,教学落后,OECD报告说青年技能培养滞后。纪律问题突出,32.8%学生有焦虑。国际学校用剑桥课程,质量好,但年费几十万泰铢,贵得离谱。
社会对LGBTQ+包容高,2022年NIDA民调显示93%泰国人接受LGBT朋友或同事,91%接受家人。但歧视仍存,学校和家庭常有verbal harassment。16%LGBT人遭性侵犯,42%假装直男直女求接受。2025年1月22日同性婚姻法生效,亚洲首个,但对青年影响大。媒体常正面描绘多元关系,减少污名,但家庭接受度低,农村更保守。
大麻政策变化让我更担心。2022年6月合法化后,街头店铺从3000多家涨到6000多,许多无证。青年使用率飙升,18-19岁从2019年0.9%到2022年9.7%。农业大学数据表明,青少年接触机会多,学校周边广告常见。成瘾人数四倍增长,医院录取病例增。2025年6月政府收紧,禁娱乐用,只许医疗,但根源问题没消。
泰国青年管教松,父母上班忙,孩子放学后公园闲逛,抽烟喝酒常见。芭提雅海滩派对多,酒精易得。学校班级大,老师难个性关注。研究显示,青年压力来自社会期望,但监督缺。联合国数据指53%泰国人接受家庭外LGBT成员,但内接受低。这种氛围,孩子易受同伴影响,身份混淆或试禁品。
国际学校虽好,校园外环境难控。法政大学调查,青年大麻使用至少10%。普吉桑拿场所周边,青少年身影偶见。Statista数据,2022年62%泰国人对大麻感兴趣,使用趋势升。学校早放学加剧问题,芭提雅步行街夜生活尺度大,不宜孩子接近。
泰国旅游火爆,养老群体爱这里,但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利。朋友问时,我建议马来西亚,国际学校费类似,环境保守。泰国教育结构性缺陷,教学方法落后,影响青年发展。华侨聚会中,家长分享孩子在泰国学校派对文化干扰,强化我决定。
我继续在泰国生活,偶尔回国探亲。子女教育选马来西亚或国内,确保安全。评估风险后,坚持不让孩子来泰国读书,避免潜在干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