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乐县古称“昭州”,始于三国设县,历代为州府驻地,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境内水陆交通畅达,自古便是桂北各县通往沿海地区的南大门。留存于榕津古镇“魁星楼”的“通津履泰”题字,笔力苍劲,印证了古昭州尤其是榕津当年舟车辐辏、商旅不绝的繁盛景象。
端午已过,葡萄渐熟,笔者应友人之邀,造访榕津古镇。漫步于青石铺就的街巷,穿行在雄浑高大的会馆、商铺等古建筑群中,昔日商贩们节奏感十足的吆喝声、主客间的讨价还价声、清点铜钱的叮当声,仿佛依稀可闻。
如今的榕津,为平乐县张家镇所辖行政村。自唐末宋初至三十年前,这里一直是岭南名镇。名镇之内,古榕独树成林,气须垂地生根,形成座座“榕树门”,蔚为壮观,氤氲着水汽灵秀之气。古镇旧时为平乐府辖区内的内河码头,地处漓江、茶江、荔江三江汇流之处,乘船北可至桂林,东可达梧州,南能抵广州。因当地古榕丛生、塘泽星罗棋布,古街、古榕与明珠般的塘泽相映成趣,构成岭南古圩独有的景致,村民遂美其名曰“榕津”。
在南方,榕树往往与村庄、石桥、青砖、古巷相伴而生。榕津古榕隐匿于青秀山水之间,树树缠绕,枝繁叶茂。榕树是岭南文化的图腾与象征,寓意长寿吉祥,在南方常被民众奉为神树。榕文化堪称中国树文化之精髓,取“荣华富贵”之意蕴。榕津历史悠久的宋文化,伴随着古榕的枝繁叶茂而传承发展。世居古榕之下的廖氏后人、当地学校任教的廖老师告知笔者,因年代久远、形态奇特,榕津古榕入选“共和国之最”,享有“华夏第一榕”的美誉,榕津也堪称“榕文化圣地”。
数百年来,作为历代州府所在地的平乐,村村寨寨常年可见桂剧演出,长袖翻飞,管弦齐鸣,刀枪剑戟尽显梨园风采。榕津镇留存至今的古戏台,自古以来便是远近闻名的“戏曲圣地”,堪称桂剧界的“上海滩”与“大码头”。
榕津古戏台方正坚固,高大雄伟,台面高逾人头,见证了无数桂剧名流的成长足迹。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台侧留存着桂剧《打跳官》中栩栩如生的各类形象造型。《打跳官》与曾登上央视春晚的折子戏《打棍出箱》大同小异。在榕津街粤东会馆内,保存着刻有官方“钦定”桂剧演出规制的石碑,以及“广西第一锣”与旧时桂剧艺人的传奇轶事,这些历史遗存向后人昭示着榕津作为广西“桂剧中心”的重要地位。
桂剧发源地榕津,亦是当地妈祖文化的传播重镇。数百年前,粤东水上人家为谋生计,沿水路进入桂北,在榕津定居的同时,也将他们信奉的水上保护神——妈祖带到这西南一隅,使其长久受民众供奉。
妈祖在当地被尊称为“太婆”。榕津“妈祖节”每年小庆,每三年大庆。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妈祖诞辰之际,榕津万人空巷,人潮从妈祖庙绵延至榕津老街。据当地史料记载,祭祀妈祖的习俗始于清代,由桂林榕津民众发起,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2010年,榕津举办以“华夏古榕绵福千年”为主题的妈祖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达5万余人次。妈祖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为挖掘平乐文化内涵、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提升张家镇及古榕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搭建了坚实平台。
千百年前,榕津古镇凭借水陆交通之便,通梧州、达广东,商贸往来极为繁荣。来自东南沿海的食盐、布匹等日用品,与当地出产的烟花爆竹,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客商云集于此。榕津还孕育了众多知名人士:清代进士廖子芳,为段祺瑞的拜把兄弟;光绪年间率领部下击退法军的著名将领廖保龄;乐善好施、创办义学的乡绅廖炳坤。此外,还有巨商叶达峰、卢文广,以及“龙宫取宝”的传奇人物卢鱼桂等。
如今的榕津,依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张家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前些年西红柿产业声名鹊起,近两年来葡萄又成抢手货,榕津的经济能人皆把握时机,收获颇丰。“作为当地传统产业的烟花爆竹,每年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莫喜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