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沉睡的工业遗存被创新唤醒,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萌发沃土;一栋栋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与时代对话,变身引领潮流的文化地标;一处处珍贵的红色印记被精心擦拭,照亮新时代的精神征程……在河北区,保护与传承不再是静止的“守护”,而是发展的“活水”,正在为“文化河北”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系统梳理 从“家底清单”到“品牌矩阵”
打造“文化河北”,必先读懂河北。河北区的文化家底丰厚,但辉煌的历史散落在档案里、隐匿于市井中。将其系统梳理、整合提升,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步。
一场全面的文化资源家底大普查就此展开。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北区对全区文化遗存进行精细梳理,不仅完成了115处“三普”文物的复查登录,还新发现文物线索37处,实现文化遗存“应保尽保”。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修缮与价值挖掘同步推进,梁启超故居经过精心修缮重现历史风貌,其“饮冰室”书斋更在今年的修缮中于屋顶发现了带有“M.C.T.”字样的百年方砖,这些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实物遗存,连同其背后的建造密码,成为建筑史与城市记忆的实物见证,让文化家底的轮廓更加清晰饱满。通过系统性普查与保护,分散的文化资源正从历史的尘埃中苏醒,为文化家底注入更坚实、更鲜活的历史支撑。
“从‘闭门保文物’到‘开门用文物’,在河北区带有新生与希望的‘文化院落’越来越多,这也对文保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持续开展文物认定与保护,统筹做好文物的修缮和安全监管,更要不断推陈出新,让文物故事融入百姓生活,使城市文脉得到传承和发展。”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浩表示。
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河北段、历史文化街区2处、不可移动文物1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红色资源28处、历史风貌建筑85幢、古树名木8株……摸清家底后,一条清晰的“文化河北”品牌脉络被勾勒出来:“百年中山路”复兴计划、“意风区”时尚体验、“海河画廊”艺术漫步以及“红色印记”初心征程。文化资源从分散的点,串成了璀璨的珠链,形成了有机的品牌矩阵。
活化利用 从“历史容器”到“时代秀场”
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而最好的传承是让其融入当代生活。河北区大胆创新,让文化遗产在与新业态的碰撞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通广科技产业园,昔日“华夏第一屏”的诞生地,如今已是“AI(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智能车联网”等硬科技产业的创新热土。
“从10亿个化合物中筛选出1个有效的候选分子,传统模式要2到5年,而我们通过AI辅助,只需10个月。”天津贝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晓菲告诉记者。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站式AI驱动新药研发平台,能将新药早期发现时间缩短约80%,研发成本也从数亿元降至数百万元。目前,贝芸科技已与先声药业、天士力等多家知名药企达成合作,成为河北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样本。
在意风区,优雅的“时空对话”每天都在上演。正在施工中的意风区·东西里改造提升项目——柏典酒店,对17栋历史建筑进行修复与翻新,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百年建筑的原始肌理,而建筑内部承载的已是国际化的高端服务业态。“我们在保留百年风貌的同时,注入全新的活力与业态,让历史与潮流在此完美共生。”河北区产发集团董事长李昌介绍。
与此同时,圣心堂化身浪漫艺术圣地,原意大利兵营蜕变为潮流文化空间,钟书阁成为精神栖息地……老洋楼不再是冰冷的展览品,而是可触、可感、可消费的品质生活新空间。
今年7月开街的天美艺术街区“四区联动”,更是彻底打破了文化的藩篱。天津美术学院打开校门,让艺术融入街巷。“我们与天津美术学院共创艺术IP(知识产权),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生活本身的底色。”河北区住建委主任罗云说。艺术与商业、社区的无界融合,塑造出一个充满惊喜的“城市艺文会客厅”,实现了文化价值与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
精神赓续 从“红色印记”到“城市灵魂”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河北区将红色资源的保护提升到传承城市文脉、铸牢精神基石的高度,让革命精神成为“文化河北”最厚重的底色。
修缮北洋法政学堂,是一场与时间和历史的赛跑。作为项目实施方,铁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秀吉介绍:“建筑损毁严重,产权关系复杂,协调难度极大。当修复现场发现那三根与李大钊史料照片完全吻合的雕花廊柱时,所有人都感到付出是值得的!它们是无言的见证,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河北区以创新思维让红色基因焕发新光。觉悟社纪念馆打造“觉悟薪火”线下沉浸式轻演绎党课,观众化身百年前爱国青年,亲历“马骏撞柱明志”等场景;同步推出《寻找第二十一人》线上沉浸解密书剧本游,以互动体验让党史学习鲜活生动,这里已成为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区精心串联北洋法政学堂(觉醒)、觉悟社纪念馆(觉悟)、梁启超纪念馆(觉世)、原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觉民)、解放天津东突破口战斗旧址(决战)、解放天津会师纪念地(决胜)六大红色地标,打造“六觉(决)联珠”红色资源体验线路。这条线路以清晰的脉络生动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到解放战争胜利凯歌的完整革命历程,让红色印记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红色历史“行走起来”“鲜活起来”,成为干部群众追寻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
民心所向 从“城市更新”到“幸福升级”
“文化河北”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成果,必须转化为老百姓可知可感的“幸福增量”。
走进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曾经的绿宝石公园早已褪去旧貌,以解放天津东突破口战斗旧址红色教育阵地的新身份,成为市民休闲时光里的“精神补给站”。设计团队以一座彰显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精神的《光荣之星》雕塑和一条记录76年前浴血奋战历程的红色步道,将厚重的历史融入市民日常的游憩空间。更贴心的是,公园内还增设了19组休闲座椅与无障碍通道,细微之处尽显民生温度。
“我们用生态之美传递信仰之力,让每一处景致都成为历史的注脚。”天津金钟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德新道出了其中的深意:市民在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触摸历史、感悟精神,这才是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真正价值。
由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实施的中山北路片区城市更新,也是一场民心所向与文化融入的双向奔赴。舒园里小区是这一片区的更新示范点,施工团队仅用54天就完成高标准改造。项目启动之初,工作组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赢得数千户居民的支持。
“召开居民大会、征集民意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舒园里社区党委书记胡娜介绍,工作组深入每个楼栋,耐心听取诉求,光是方案会商就组织了多轮,最终城市更新参与率达到了67.1%,为项目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施工期间,“街道+社区+物业+施工方”的联动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工作组设立了快速响应渠道,高效协调解决了6号楼花园周边的停车难题、36—38门门前花园铺砖积水等具体问题。同时,注重把文化根脉融入社区空间,中心花园的改造设计以“溯古观今”为主线,西侧打造活力运动区,东侧建设文化休闲区,通过文化展示小品、便民廊架、健身休憩设施等,延续“百年中山路”的人文记忆,让城市文化“活”在社区、融入生活。
施工团队昼夜奋战,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维护者。居民杨阿姨说:“小区改得这么好,我们得一起维护!”如今,焕然一新的小区里,合唱团的歌声、老人的笑语、孩子的嬉闹,构成了“文化河北”最温暖、最动人的画面。
从沉睡的资源到发展的动能,从历史的回响到时代的强音,河北区正以文化为笔,以民心为墨,在保护与传承中,奋力书写着“文化河北”的崭新篇章。这篇章,既刻在砖瓦之间,更写在百姓的笑脸之上。(记者 宋德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