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汾河一路向南,行至襄汾县汾城镇,时光的齿轮仿佛在这里悄然慢了半拍。这座被岁月浸染的古镇,曾是明清时期的太平县城,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大片古建筑群。汾城文庙就隐匿其中,像一本厚重的线装书,翻开它,便能窥见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风貌与人文气息。
穿过古镇略显逼仄的街巷,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街边是错落有致的老房子,斑驳的砖墙爬满青苔,偶尔能听见居民家中飘出的山西梆子唱腔。转过一道弯,文庙的琉璃影壁突然撞入眼帘。影壁上的龙纹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复精美。琉璃釉色在阳光下微微泛光,青蓝色与明黄色交织,仿佛将过去的繁华凝固成了永恒。
推开斑驳的木门,一阵带着古柏清香的风迎面扑来。院内的古柏少说也有几百岁,枝干虬曲苍劲,树冠如伞盖般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落,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耳畔只有风声掠过树梢的沙沙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宁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
沿着中轴线向前,首先看到的是棂星门。这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全部用青石雕琢而成。石柱上雕刻着祥云瑞兽,石梁间的雀替雕刻着缠枝花卉,刀法细腻流畅,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站在门下仰头望去,能清晰看见石构件之间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在这些冰冷的石块中显露无遗。
跨过棂星门,一方泮池横在眼前。泮池呈半月形,池上有单孔石拱桥,名为"状元桥"。池水早已干涸,池底铺满落叶,却依然能想象出当年学子们过桥时的情景。在古代,新入学的生员都要绕池三匝,跨过状元桥,寓意着开启求学之路。如今桥面上的石板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凹陷的纹路里藏着无数人的脚步与期盼。
穿过泮池,戟门巍然耸立。这座五开间的木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斗拱层层叠叠,显得庄重而大气。檐下的木雕格外引人注目,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人物故事,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推开厚重的木门,门轴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唤醒了沉睡的历史。
戟门之后,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这座大殿重建于元代至正十九年,历经明清两代修缮,依然保留着元代建筑的雄浑大气。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着灰筒瓦,正脊两端的鸱吻虽已残破,却不减威严。檐下的斗拱硕大疏朗,尽显元代建筑的粗犷豪放。
走进大殿,光线略显昏暗。抬头望去,梁架结构一目了然,彻上露明造的做法让整个空间显得格外开阔。殿内原供奉的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塑像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空空的神龛。但从残存的壁画和彩绘中,仍能想象出当年的庄严肃穆。墙壁上的壁画虽已褪色斑驳,却依稀可见古代画师的精湛技艺,人物的神态、衣纹的线条,都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
在文庙的角落里,还散落着许多石碑。这些石碑有的记载着文庙的修建历史,有的镌刻着历代官员的题字。碑身早已布满青苔,碑文也有些模糊不清,但用手轻轻抚摸,仍能感受到文字的凹凸质感,仿佛在触摸历史的脉络。
漫步在文庙的庭院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在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没有商业化的喧嚣,只有寂静的古柏、沉默的建筑,和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见证过学子们的寒窗苦读,聆听过祭祀时的钟鼓齐鸣,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岁月的侵蚀。
汾城文庙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不张扬,不喧哗,却用实实在在的建筑遗存,向世人展示着晋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古建遗存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去触摸历史的温度。离开文庙时,回头望去,夕阳的余晖洒在古建筑的飞檐上,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那一刻,仿佛与过去的时光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