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仪(职员)
周末早晨,我沿着湘江路由北往南骑行,顺便看看在建的暮坪大桥和新奥体中心。骑行至湘江路和南湖路的交界处,亮起了红灯,我停下来。没多久,后面一辆共享单车也停下。骑车的人,左手拿着地图册,看看前面,又看看地图册,来回了两次,犹豫着,做不出决断。
回头望向我:“请问,恰同学少年广场往哪走?”
就在马路对面,我指向那片被香樟掩映的广场。
问路者露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笑容。
“你是外地来的吧?”
“是的。”
“你们怎么知道这里的?长沙人自己知道的都少。”
“小红书上看到的。”
“长沙欢迎您!”
“谢谢!”
每次遇到外地人问长沙哪里好玩时,我常常像捧出自己独有的收藏一样,推荐恰同学少年广场。不过不少外地朋友多数和问路者一样,已经打卡。
外地人来长沙,通过网络做攻略。我用骑行慢慢熟悉长沙这座城市。刚搬来长沙不久,我常沿湘江两岸骑行,边探索熟悉,边拍照。火车头公园、滨江公园、野趣横生的江滩公园、建设中的暮坪湘江特大桥、香炉洲大桥……恰同学少年广场和从广场角度拍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照片,发朋友圈,常有土生土长的长沙人,问询,“这是哪里?”
朋友圈有一张照片,广场中央两条蜿蜒的铁轨,穿红裙的女人站在轨道中间吹萨克斯。铁轨,为啥出现在广场中?有点迷惑。后来查资料得知,这里曾经是老长沙火车南站,这里直到2007年,才在时代变迁中归于沉寂。
如今,旧站台的雨棚翻修一新,辟为广场的休闲廊架。东侧白墙上《沁园春·长沙》的金色词句熠熠生辉。
站在广场,往西眺望,长沙山、水、洲、城的全貌像画卷徐徐打开。江面开阔,江上不时有货船、游船驶过,揉皱碧水,拖出一串涟漪。远处的岳麓山连绵起伏,山色青绿。半面江水,半面洲,橘子洲如同巨型航母,载着一船草木,乘风破浪。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立于船头,指挥着一切,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随着从恰同学少年广场拍摄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的定格相片在小红书等网格平台分享出去,总有人惊叹长沙藏此秘境。当老长沙人望着广场感叹“今非昔比……变!变!变!”时,我看到一批批外地人来到这里,拍照打卡。一张张年轻面孔,或与主席雕塑深情对视;或者情侣分立雕塑两侧,比肩而立;或者挥动红旗与伟人同框……
“墙内开花墙外香”。恰同学少年广场,东北话、上海话、广东话、四川话……各地方言在这方小天地里起伏,交汇。记录着更多人与城的相遇,让那段关于青春、理想与求索的岁月,在湘江的涛声里生生不息地回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