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你了解中原钻石, 钢卷尺之都柘城县的所有乡镇!跟我走吧!【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留言指正!】我的老家我来宣传!老规矩先点赞,后观看,支持一下点关注!
- 一、伯岗镇。行政区域面积54.8平方千米,辖3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2万人。2015年1月,伯岗撤乡设镇。传说两千年前,汉帝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曾在这里称雄争霸。霸王项羽在这里高筑霸王台,以观兵马演练,留下"霸霸烟柳"的佳话,成为"柘城八景"之一。
- 二、惠济乡。行政区域面积60平方千米,辖2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56万人。2006年1月,撤小吴乡、尚寨乡,新设惠济乡。区域内有惠济河流经,亦蕴含有惠民济世之深意,故名。
- 三、慈圣镇。行政区域面积60.02平方千米,辖3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8万人。1988年9月,撤乡建慈圣镇。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因慈善之举被尊为"慈善圣人",当地建慈圣庙纪念,镇名由此而来。
- 四、远襄镇。行政区域面积52.78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9万人。1999年3月,撤乡设远襄镇。相传西周封舜商胡公之子远襄王于此,并修筑城池,故名。
- 五、牛城乡。行政区域面积55.67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84万人。1983年12月,公社改牛城乡。据《柘城县志》记载:远古时代,这里"群岗交峙,地形壮观"。相传牛城北门路口西有一土丘,名曰盘山。每年雪霁天晴之时,便有两头金牛在山下嬉戏、角斗,声震数里。于是"捉金牛,逮金牛,先盖瓦房后盖楼"便成了牛城人民世代相传的传说和致富的希望。"牛斗雪震"也因此被列为柘城八景之一。
- 六、马集乡。行政区域面积40.67平方千米,辖2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62万人。1983年12月,改公社为马集乡。马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年间,为寻找堂兄马英、马荣定,居于此,始称小马庄。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寨起集,易名马集。
- 七、胡襄镇。行政区域面积55.39平方千米,辖3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43万人。1997年3月,撤乡建胡襄镇。相传西周封舜后裔胡公于此,筑胡襄城。宋代逢集市,故名。
- 八、老王集镇。行政区域面积47平方千米,辖2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44万人。2022年6月,撤乡设镇。唐代形成村落,北宋逢集市,王氏为村之望族,称王家集。
- 九、起台镇。行政区域面积53.01平方千米,辖2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96万人。1989年9月,撤乡建起台镇。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率兵伐齐,曾筑台点兵于此,简称起台。后建寺纪念,称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
- 十、朱襄镇。行政区域面积59平方千米,辖2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8万人。2022年,原大仵乡撤乡设镇并更名为朱襄镇。作为炎帝朱襄氏文化发源地,镇内现存炎帝陵、朱襄王庙等遗址。2023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炎帝朱襄氏文化之乡"。
- 十一、陈青集镇。行政区域面积54.03平方千米,辖2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6万人。2000年2月,撤乡设陈青集镇。相传唐建青堌堆寺,亦称青红寺。庙前逢露水集,后聚落成村,故称青堌堆寺。清敕封文林郎平乡县知县迁此定居,遂为村中望族,更名为陈青堌堆集,后称陈家集,简称陈集。
- 十二、洪恩乡。行政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85万人。1983年12月,改公社为洪恩乡。唐建洪恩寺,村以寺名,后逢集市,称洪恩集。境内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皇台寺1处,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刘奶奶庙1处。

- 十三、浦东街道。行政区域面积32平方千米,辖11个社区、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3万人。2012年撤梁庄乡,设浦东街道。
- 十四、凤凰街道。行政区域面积35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7万人。2018年由长江新城街道更名设立,因古时候柘城有"七台八景"之一的凤凰台,故更名为凤凰街道。
- 十五、春水街道。行政区域面积9平方千米,辖11个社区,常住人口4.44万人。2018年撤城关镇,设立春水街道。因"柘沟春水"古为柘城县"七台八景"之一,且春水大道东西横穿,故名。
- 十六、双河街道。行政区域面积26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1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1万人。2018年撤销邵园乡,设立双河街道。因惠济河、蒋河交汇之处有双河路贯通邵园乡中部,故名。
- 十七、张桥镇。行政区域面积37平方千米,辖2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84万人。2015年12月31日,撤乡建张桥镇。明永乐年间,张氏靠惠济河南岸定居,初名张庄,后在河上修一便桥,今名。
- 十八、岗王镇。行政区域面积48.62平方千米,辖2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08万人。2011年11月,撤乡建岗王镇。古迹有孟庄遗址,2013年孟庄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十九、申桥乡。行政区域面积49.74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18万人。1983年12月,改公社为申桥乡。古迹有李庄文化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2006年6月2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二十、李原乡。行政区域面积47.56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96万人。1983年12月,改公社为李原乡。元末山东高唐人李源为避兵乱,迁至此,定居于惠民村中。明成化年间筑寨,名李源寨,简称李源集。
- 二十一、皇集乡。行政区域面积41.25平方千米,辖1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62万人。1983年12月,公社改为皇集乡。明末皇甫氏兄弟为避兵乱,自今武陟县迁至此,分居前后两处建村。清初前村逢集市,故名。
- 二十二、安平镇。行政区域面积81.9平方千米,辖3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88万人。1997年10月,撤乡建安平镇。2005年12月,撤销铁关乡,其所辖地域重归安平镇。相传汉末此处逢集,买卖公平,交易平安,商贾名安平集。境内有柘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大毛战国墓群1处。
以上是柘城县所有的乡镇,你老家是哪里的呢?欢迎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