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青海西宁,2025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颁奖典礼在西宁市青海体育中心举行,观众拍摄喜欢的旅游商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将非遗技艺结合现代审美制作出精美的《蓝莲·溯》鱼皮首饰;把石墨烯技术融入睡袋,让旅行和户外露营拥有温暖舒适的睡眠体验;毛茸茸的兔狲藏狐玩偶可翻转切换形态,借潮玩传递生态环保意识;旅游方便食品注重绿色健康,拒绝“科技与狠活”……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现场,一波融合了文化、创意、科技、环保、健康的旅游商品“出圈”,成为旅游商品发展的新“风向标”。本届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总裁判长陈斌总结,参赛商品呈现六大显著特点:开发跨界融合、市场创意巧妙、设计创意时尚、制作技艺精湛、绿色健康普遍、特色展现广泛。
作为传承文化、讲述故事、丰富体验、带动消费的重要载体,旅游商品是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一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小小的旅游商品,如何撬动文旅产业的整体发展?当下的旅游商品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发展趋势?在这场国内旅游商品领域权威的综合性赛事上,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给出了他们的解读。
地域文化的生动代言
“作为全国最高级别的旅游商品大赛,这不仅是一次行业尖峰的精彩对话,一个创意火花激烈碰撞的平台,更是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时代强音的回应。”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马金刚在颁奖仪式上说。
2025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设立文化、科技、时尚、特产四大部分,涵盖30个类别,吸引了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参与,2296套、逾3万件商品参赛。经严格评审,2116件(套)商品入围决赛。大赛专家评价,本届参赛商品在数量、品类、品牌参与度及创意设计水平上均超往届,竞争尤为激烈。
马金刚表示,参赛者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天马行空的创意激情相融合,打造出一件件惊艳时代、打动人心、引领市场的优秀商品。“它们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代言,是旅行记忆的温暖延续,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蓝莲·溯》鱼皮首饰凭借着非遗与现代审美的交融,在大赛中获得金牌。创作者、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首饰以鱼皮为载体,兼具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设计。
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始于辽金,植根于查干湖传承千年的渔猎文化。徐毳介绍,每一块鱼皮的纹路都不尽相同,是独一无二的创作材料。将原生态的鱼皮进行植物染色、加工后,可以像牛皮羊皮一样长期保存。徐毳和团队将鱼皮与国潮元素相结合,选择了寓意“纯洁无瑕、高尚品质”的蓝莲花意象,制作出32款首饰,既有简约日常款,又有适合旅拍的民族风款。
同时,团队还推出了半成品材料包,游客可以到工作室,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首饰。“查干湖本身也是5A级旅游景区,这套首饰在旅拍时特别好看,深受年轻人欢迎。”徐毳说。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推荐的“岱松灼影 君子之风”摆件也在大赛中获得金牌。
肥城被称为“中国佛桃之乡”,已形成集赏花、品桃、桃木加工、桃文化展示、桃园风情游于一体的特色肥桃产业,肥城桃木雕刻也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肥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乔岩告诉记者,现在的肥城桃木雕刻行业,比以往更加注重创新,不仅采用了浮雕、镂雕技术,还通过与掐丝珐琅工艺融合,丰富了桃木雕刻的色彩度,增强了传统桃木工艺品的表现力。
乔岩表示,目前桃木雕刻产品已经从传统的桃木剑、桃木如意,逐渐向新颖小型的旅游伴手礼转变,比如年轻人喜欢的精致手串、精巧木梳和随身镜等。“今后,我们将紧贴流行文化趋势,融合经典桃文化元素,捕捉年轻用户的消费需求,开发更多被大家喜爱的桃木旅游产品。”
“肥城不是因大山大水出圈,而是因桃木旅游商品兴起的旅游城市。我们一定要做好旅游商品产业,以桃木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丰富完整的旅游商品体系。”乔岩感慨,通过大赛,她了解到旅游商品已经丰富融入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的肥城桃、肥桃酒,还有桃花茶、桃花蜜、桃花被,都是桃文化的外延。”
“本届大赛,许多旅游商品将当地的传统文化、非遗之美,通过紧扣时代需求的设计语言,完美地进行了融合。同时,在整个产品的使用功能和材料上,越来越契合当下的需求。”大赛终审专家裁判、上海市现代文化旅游促进中心副理事长闵杰说,“这是今年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全民文化自信提升的体现。”
此外,围绕文旅特色产业发展,文化赋能、品牌化、科技化、材料环保与创新、产品包装、营销传播策略、参赛态度等也是大赛评判的重要指标。“商标是旅游商品面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坐标。大赛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一套严谨科学的文旅特色产业品牌化运营标准,不断筛选出优质的文化旅游商品,并成为持续促进中国文化旅游商品发展的催化剂。”闵杰说。
旅行记忆延续带来产业价值
朝鲜族发饰、奶油米酒……充满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让消费者每每看到它,就能瞬间回忆起旅行的经历。本届大赛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选送了19款商品,获得了两金两银三铜的好成绩。
延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卢平秀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年已经是延吉第八年参与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得益于大赛的指导,我们在产品品类、便携程度、旅游商品的特质等方面持续优化,实现了从原来的单品类,变成符合游客需求的多品类研发的转变。”
延吉市文广旅局指导当地企业,在开发自己特有产品的过程中注重旅游商品的属性,不仅需要让本地人喜欢,更要让外地游客在当地尝试之后带走,从而促成重复消费。
“朝鲜族的民俗是延吉深受全国游客喜爱的重要因素。外地游客到延吉打卡,可以体验朝鲜族旅拍,逛漂亮的夜市,品尝丰富的朝鲜族美食。”卢平秀表示,与此同时,延吉也将与延边大学深度合作,进一步研发出具有延吉特色的文创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市场。
“延吉有五大特色:民俗、生态、冰雪、恐龙、跨境(游)。我们围绕这五大主题,不断丰富旅游产品,让外地游客进一步感受延吉,感受中国的朝鲜族传统文化,丰富消费场景,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外地游客感受‘有一种生活叫延吉’。”卢平秀说。
“旅游商品能够实现让游客在当地买、离开时带走、到家后复购。”马金刚告诉记者,目前,青海省正在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其中,农畜产品面临着“量少价低——出口产品价格卖不上去,价格高的输出量少”的问题。“像枸杞、蕨麻、虫草、牛羊肉等,都是游客喜欢的。因此,我们把游客请进来,根据游客的口味和需求调整,实现商品价值的转换,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马金刚说。
“旅游商品,已经不仅是游客在旅游中购买,更是旅游者在旅游结束以后唯一可以继续消费的项目。”陈斌表示,当下交通网、互联网、物联网日益发达,旅游商品厂家、实体店、网上销售平台与物流之间全面贯通。通过旅游者分享而带来的扩散消费,使现代旅游体系的链条延伸得更长,旅游经济的关联面更广,更加证明了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买得越多,宣传得越广,影响越大,它等于无形的广告,给游客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外国人买回去,也会逐渐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陈斌说,“因此,旅游商品在开发时就要时时刻刻想好,怎么提高游客的复购率、扩散率,怎么便捷、快速地运输。旅游商品从业者只有把握市场、顺应市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导消费,才能让旅游商品的发展迈向新高度。”
绿色、健康、科技是必然趋势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余隋怀是本届大赛的终审专家裁判,他告诉记者,人们对文化、健康、自然的追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也更强调实用价值。
余隋怀表示,从工业设计层面评价一个商品有3个层次,分别是能用、好用、享用,其中,享用需要达到享受的层次。
“大部分商品处于能用到好用的过渡阶段,少量商品处于好用到享用的层次。层次越高,商品的附加值越大,利润越高。”在余隋怀看来,要打造人们“享用”的爆款旅游商品,需要开发者紧跟时代需求,思考如何引领潮流,制造出现象级的精品旅游商品,而不是跟风复制。
大赛中,一款来自山西的“小米乳”获得金牌。“小米乳是山西晋城新开发的一款产品,主要原材料是太行红苗谷小米,加工中通过发酵产生很多益生菌,对身体有益。”山西晋城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会长李耀华介绍,“小米从古至今都是养生的产品,但目前衍生品在市面上不算多。我们集中精力把它打造成健康、易吸收、老人小孩喜欢的产品,方便更多人携带。”
“绿色、健康是旅游商品下一步发展的绝对趋势。”陈斌表示,在大赛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等类别的评审中,鼓励健康、环保、绿色理念,倡导少用和不用添加剂,提倡低糖、低盐、低脂类食品。
智能化也是未来旅游商品发展的趋势之一。陈斌认为,AI将会进一步在旅游商品中体现,且越来越精妙。开发过程智能化的加强会带来设计、创意的提速,生产的智能化有助于提高产量。这些都会让旅游商品的开发速度、生产速度、投放速度大大加快,再加上智能化的物流,最终形成了整个文旅产业的智能化。
此外,更需要建设旅游商品服务场景。“它不是一个单纯销售、买卖的环节,而是场景式的消费。怎么让人愿意购买,要创造消费的场景,正向吸引,不是单纯推销。”余隋怀说。
“大赛的特点就是重特色,重市场,重创新,重融合,倡导‘文创促传播,旅游兴产业’。”在陈斌看来,中国旅游商品呈现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商品更加旅游化,更重视文化内涵而非表象,关注绿色与健康,让科技渗透进每个种类。
“体现浓浓的生活,淡淡的文化,无穷的创意,精巧的设计。”陈斌说,“我们也将不断更新标准,为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孵化出更多优质的旅游商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