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一年一度的“柚香小镇”丹洲柚子文化旅游节即将到来。融江之上,一个小岛,一座古镇,一片柚子,一场相约。且不说这里的悠久历史人文和优美自然风光,光是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精品最美庭院这两块沉甸甸的“国字号”荣誉,就足以让人加速奔赴。

“青石板路蜿蜒如旧,明清古建青砖黛瓦,沙田柚林清香四溢,诱人腊味悬垂檐下……”这是丹洲古镇如今的生动写照,仿佛时光在岛上古镇缓行,风光在融江河畔蔓延。古朴和美的丹洲古镇,坐落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端融江江心岛上,西邻融水,南靠融安,是全国唯一一座需要乘船才能到达的水上古镇。

每年深秋,当地柚子迎来成熟季,丹洲古镇都会如期举办热闹的柚子丰收庆祝活动。这座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上环境、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蓬勃的生态产业,成为了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张闪亮的文旅名片。近年来,丹洲村立足新发展理念,通过节庆经济与庭院经济的深度融合,创新构建了“文旅+腊味+柚子+民宿”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捧好“旅游饭碗”,更探索出了一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丹洲“古”韵:历史积淀与区位赋能
丹洲古镇的地理位置极为独特,它四面环水,是柳江支流融江河流域的一座小岛屿,处于三江、融安、融水三县交汇之处。这里无路桥可通,至今只能依靠船只与外界联系。当地流传着“一旦有桥,再无丹洲”的说法,这不仅是对古镇独特气质的守护,更是对文旅产业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深刻认知。这种地理隔离不仅塑造了丹洲的生态屏障,更为其文旅产业提供了稀缺性和差异性资源。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看,这种独特的地理格局,恰恰构成了丹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乡村振兴征程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清朝进士沈殿青在《丹洲颂》里写道:“万家城郭起丹洲,一水中分两岸流。江汇浔榕成玉带,道同黔楚奠金瓯。”寥寥四句诗,却把当时的丹洲古镇进行了生动描绘。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三江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县城所在地,至今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古迹。丹洲古镇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现存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迹丹洲书院、闽粤会馆、东门城楼、北门城楼、古城墙等建筑群。石板青砖砌成的古城墙除了防御外敌,还有效防洪防灾,是古镇里的忠实“守护者”。其中,东门“欢雷门”为入岛必经之门,北门“治定门”集门楼于一体,至今保存完好,见证着古代建筑智慧与军事防御体系的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于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的丹洲书院,在当时是怀远县的最高学府和桂柳北部的主要文化中心。作为古镇的最大建筑,丹洲书院至今依然古香古色、风韵犹存。早在抗日时期,北京国立小学、香山慈幼院、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前身)等著名的学校亦在此办学。同时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文学家鲁彦等文人学者也曾聚集于此共商救国之道,使丹洲人文名噪一时。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丹洲历史的见证,更通过文化赋能,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财富。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上,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丹洲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了根脉、彰显了特色,实现了文化自信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特别是近年来,丹洲村通过入股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将村集体旅游资源打包外租等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当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丹洲“绿”韵: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
就生态经济发展而言,一直以来,丹洲古镇以种植沙田柚闻名,整个古镇掩映在茂密柚林中,为“柚子节”提供了产业支撑和生态本底。当地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力做强柚子产业。这一模式有效整合了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的双重提升。截至目前,全镇柚子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柚产业产值8000余万元,柚产业覆盖率高达70%以上,其中仅丹洲村就有500多亩沙田柚环绕小岛,年收入达750万元。2018年,丹洲被命名为“柚香小镇”,列入广西首批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这一产业发展格局,深刻诠释了当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

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上,岛上庭院经济与特色文旅的深度融合,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丹洲岛上庭院经济模式多样,成效显著。村民们利用自家庭院及周边空间,开发了腊味制作、盆景奇石、民宿经营、农事体验等多种业态。这种“小而精、特而美”的产业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乡村特色,又赋予了现代经济活力。在发展庭院经济中,丹洲村不断发掘古城味道,开发出“柚香”“广式”等腊味新产品,并通过电商直播、微信销售等方式,使“丹洲腊味”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还注册“柚香里腊味”“柚乡缘”等商标及“柚香腊味”包装外观专利,2023年丹洲村沙田柚还通过了产地检测,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资格,实现了从产品到品牌的优化升级。其中,古琴庭院作为丹洲庭院经济的优秀代表,年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2025年被评为全国精品最美庭院,以点带面促进丹洲古镇形成“一院一特色”古镇乡村文旅集群。当地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拓宽了岛上居民增收渠道,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每个家庭都成为创新创业的活力细胞。

在文旅融合发展上,生态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释放出巨大经济效益。丹洲村精心编织的“文旅+腊味+柚子”特色产业链,持续二十载的民间柚子文化旅游节已成为闪亮的文化名片。这一节庆活动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文化赋能对提升产业价值的重要作用。活动期间,当地举办柚乡民俗展演、腊味体验、实景演出、篝火狂欢等文化活动,将柚子文化与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赋予民间节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模式,让游客在品尝新鲜柚子的同时,领略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化魅力,感受“以柚为媒、文化唱戏”的浓厚氛围。全村依托节庆活动和乡村文旅发展农家民宿96家2000多个床位,村民在岛上摆摊点,开餐馆,办民宿,使“小庭院”变成“大前景”,充分体现了民间节庆经济对乡村旅游的强劲拉动作用。这种民间自发探索的“以节促旅、以旅带农、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是本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丹洲“和”韵:邻里和谐与生态共生
长期以来,丹洲古镇的邻里和谐堪称典范。这座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江心岛上,聚居着侗、苗、瑶、壮、汉5个民族,共有72个姓氏、339户人家,1143名居民,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独特社区。这里民风淳朴,相邻以亲,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家家户户大门敞开,迎接着往来的游客。这里多民族、多姓氏共生共荣的社区格局,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根基,为推进地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基层样本。

而在基层治理创新上,这里的民族团结与治理智慧相得益彰。丹洲创新实践的“立、晒、学、推”家风家训工作法,让优良家风在“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家风牌”上熠熠生辉。这一做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有机结合,比如,古琴庭院的主人将自家庭院改造为开放文化空间,发展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站点和传播文明倡导新风的重要平台。这种以家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的模式,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实践借鉴。丹洲村还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的多元治理体系,清单制、积分制、网格化管理落地生根,创新“321”矛盾调解机制成为定分止争的良方。这些创新实践体现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近年来,全村治安刑事案件“零记录”,体现了治理效能与乡风文明的同频共振。同时,丹洲村还通过“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这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乡村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提供了地方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丹洲的底色,已经在岛上延续了近千年。这里古韵遍地,庭院雅致,柚树葱翠,瓜果满棚,犹如镶嵌在融江上的一颗翡翠。丹洲村依托古镇风貌,着力打造出了一个山水美、村庄美、柚园美、庭院美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这种发展模式深刻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丹洲村通过节庆经济带动、庭院经济深耕、农事体验拓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深刻印证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规律,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智慧。
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你来到这里,你会发现这座曾被遗忘的“世外桃源”,正以团结为笔、以文明为墨,饱蘸生态与产业的亮色,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奋力书写着传统赓续与现代进程相互交织的崭新篇章。而丹洲的“三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融合、治理有效的发展道路,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作者:谢以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