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趁着闲暇之余开启了我的“八大辽构”补全计划。尚有三个地方尚未打卡,分别是:河北保定的阁院寺文殊殿和开善寺大雄宝殿及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
从开善寺到涞源阁院寺尚有160公里的路程,顺路搜了一下,中间会路过万里长城紫荆关段,而且距离收费站非常近,几乎不绕路。欢迎点评我的上一篇头条文章:八大辽构补全计划之——探秘保定开善寺:穿越千年的辽代瑰宝。
初秋河北的天气万里无云。车辆行驶在涞涞高速经过紫荆关1号隧道前,老远就看见山顶的城垛。想必这里就是万里长城的一段了,而且是守卫京畿的重要一段了。
千年沿革:从战国要塞到明代雄关、兵家必争的 “咽喉锁钥”
作为 “太行八陉” 之第七陉 “蒲阴陉” 的核心关卡,紫荆关的地理位置堪称得天独厚。它坐落在河北易县县城西北 45 公里的紫荆岭上,周围群山环抱,拒马河奔腾而过,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这里山谷崎岖,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它历经了 140 多次战役的洗礼,每一次战斗的硝烟,都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它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秦、汉时,它被称为 “上谷关”;
东汉时,它又化身为 “五阮关”;
宋金时期,它以 “金坡关” 的名字示人;
元代,因紫荆岭上漫山遍野的紫荆树肆意绽放,它正式得名 “紫荆关”;
洪武年间到崇祯年间,朝廷持续对其进行扩建。扩建后紫荆关逐渐形成了 “五城相连” 的立体防御体系。主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以坚固的城墙相隔。东城设有文武衙门,是整个关城的行政中心;西城则是屯兵之所,驻扎着大量的军队,时刻准备抵御外敌的入侵。
关键战役:改写历史的 “王朝命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紫荆关发生过无数次战役,而其中三场关键战役,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1213 年,成吉思汗率领着蒙古铁骑直逼居庸关,但蒙古铁骑一时难以攻克。他当机立断,率领主力部队奇袭并攻克了紫荆关,并顺势攻占了涿州、易州,最终居庸关被攻破。这一战,让蒙古铁骑打开了通往中原的大门,也敲响了金朝的丧钟。
1449 年,明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 “土木之变”。紫荆关最终被瓦剌部攻破,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最终成功击退了瓦剌部。经此一役,明朝元气大伤,但也也可见紫荆关的重要性。此后,明朝在此增设城堡、开凿盘道,进一步加强了紫荆关的防御力量,使其成为了拱卫北京的坚固屏障。
1644 年,李自成率领着农民起义军,攻打居庸关久攻不下。其果断改变战略,率军经紫荆关迂回进京。紫荆关很快被攻破,迅速进占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宣告灭亡。这一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也让紫荆关再次成为了历史的焦点。
此图右边就是拒马河,这里就是曾经的“蒲阴陉” 的交通要道
我们主要是在靠近拒马河的东城门口拍照打卡,领略了万里长城易县段的雄伟壮丽。
山梁上的城墙,敌台已经消失
关城的东、西、南三面墙外,还修筑了环绕的城墙,形成了三座小城池,紧紧地护卫着主城。这些小城池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
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
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之间有铁索相连,犹如主城的前哨。一旦有敌情,小金城可以迅速发出警报,为主城争取宝贵的防御时间。
紫荆关的城墙总长 18160.5 米,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山峦之间。城墙上共有城门 9 座,每一座城门都高大坚固,是进出关城的重要通道。水门 4 座,巧妙地解决了关城的排水问题,同时也为防御增添了一道屏障。
两山之间的南关楼
战台 19 处,士兵们可以在战台上居高临下,观察敌情,抵御敌人的进攻。这些建筑相互配合,使紫荆关成为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令敌人望而生畏。
省保碑
国保碑
曾经猎猎旌旗,守卫森严的必经之地
城楼已经消失,城墙依然尚在
游客在此怀古论今
紫荆关,这颗镶嵌在长城之上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依然屹立在太行山脉之间。它是长城防御体系的 “活化石”,更是一部写在山河间的战争与和平之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