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雨中游西安,最宜访古。
那些史韵绵长的人文遗迹,在雨水的洗刷下,仿佛滤去了今世的喧嚣,显露出更为厚重的沉静底色。这种清寂深沉的氛围,是晴日暖阳下不会有的。
今天,我们一起去寻访一座古寺吧!它地处闹市,却鲜为人知;它外表朴实无华,其内却别有洞天。尤为特别的是,这里还收藏着一块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石碑……
这里便是——大学习巷清真寺。
大学习巷属于回民街街区,它离钟楼、鼓楼都很近,游客来得不多,保留着老西安最爱的市井烟火。
这条500多米的老巷子藏着不少美食,许多人专程为美食而来。实际上,这条老巷子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比如,这座看似不大起眼的千年古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又叫“西大寺”,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之一。寺内碑石记载,西大寺始建于唐朝神龙元年(705),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如今,这里也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雨中的西大寺,比平日更显清静,也更增添了几分人文之美。
古寺面积不大,但草木深郁,碑刻遍布。它的建筑风格比较特别,融合了中国汉族古典建筑和清真建筑风格。抬眼望去,琉璃蓝瓦、雕梁画栋与层叠飞檐交织,风雅至极。
“省心阁”是寺内最宏伟的建筑,为三层三重檐结构,初建于宋代,现存为明代遗构。其飞檐斗拱,气势古雅,在阁中静坐听雨,别有一番意境。
穿过省心阁,南北各有一座明代碑亭。其中南碑亭内所立的《重修清净寺碑》尤为珍贵,此碑还有一个名字叫——“郑和碑”。
大家肯定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但大概没几个人知道,西安还保留着一块我国仅存的记载“郑和下西洋”历史的碑石。
这块石碑是怎么来的呢?
明朝永乐十二年(1413年),郑和准备第四次出使西洋时,万事俱备,就缺少一位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后来经过全国“海选”,郑和最终邀请西大寺掌教哈三担任这个重任。哈三不负重托,在整个航程中表现出色,为这次远洋壮举的圆满成功立下赫赫功绩。
寺内的这块“郑和碑”,记录的便是这段历史。石碑的正面是汉字楷书,背面是波斯语草书,是我国记载郑和下西洋仅存的、最完整的一块碑石,所以非常珍贵。
西大寺的正殿(即礼拜殿)谢绝游客入内,只能在院中驻足外观。
雨水洗过,殿顶的蓝绿琉璃瓦更显色泽浓烈,与灰蒙的天幕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凝重的彩绘,在眼前鲜明地跃动。
屋檐下的几块牌匾也颇有意思。左右两边为白崇禧、张云山题的“兴教建国”“道冠古今”牌匾。正中间是一块古兰经文字的匾额,我不懂什么意思,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知道呢?
最后还是说一些旅游实用信息,想来的朋友可以参考:
坐标:西安莲湖区大学习巷中段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6号线“广济街”站下车,A1出口出站步行可到。
周边:距离钟鼓楼、回民街北院门、西安都城隍庙等地都非常近,可以串联起来游览。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