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历来有登高望远、感恩祈福的传统习俗。“登高望远·寿比泰山”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文化活动,于重阳节当天在泰安举行。
泰山之重,不仅在其“五岳独尊”的盛名,更在其承载的文化年轮。自秦汉至明清,帝王封禅、文人题咏、百姓朝山,最终都凝刻山石之上,化作现存的1800余处泰山石刻。这些刻在崖壁、石碑上的文字,是历史的印记,更藏着中国人绵延千年的登高文化密码。
登山路的“石刻导师”
泰山,本质上是一座纯自然的山,人类认识它以后,泰山便开始了向文化山的转变。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不断滋养和渲染下,泰山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文化的缩影。泰山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从红门到玉皇顶,泰山登山道全程约9.5公里,3600余级台阶。沿途的石刻如同散落的路标,标记着路程,传递着攀登的意义。这些与登高相关的石刻,或勉励、或警示、或赞叹,让每一段攀登都有了文化的陪伴。
在传统登山起始位置的孔子登临处坊东侧,“登高必自”碑静静立在道旁。碑高246厘米、宽82厘米,四字竖列,字径60厘米,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济南府同知翟涛所题。不少游客登山前会特意在此拍照,有人还会默念几遍碑上的文字。
《中庸》里原句是“登高必自卑”,可碑上只刻了“登高必自”四字。原来,古人玩了个巧妙的文字游戏:石碑的“碑”与“卑”字谐音,合起来正是“登高必自卑”。
这个“缺字”的智慧,恰是泰山文化的精髓。它不只说登山要从脚下起步,更告诫世人:治学要从基础学起,做事要从细节干起,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如今,这则石碑成了许多学校组织研学活动的“课外课堂”,常有老师带着学生在此驻足,讲解其中的道理。比起书本的文字,刻在山石上的哲理更能让孩子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意义。
过了中天门,有一段约三里长的缓坡,路面平坦,走起来不费力,人称快活三里。不少登山者到了这里会放慢脚步,有的坐在路边石凳上喝水,有的对着崖壁上的刻字拍照。这里藏着一块清光绪年间的“从善如登”摩崖石刻。
这块石刻高60厘米、宽200厘米,隶书大字透着刚劲,是当时泰安知县孙符乾所题。孙符乾是河南固始人,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刚从章丘调任泰安,十月便带着人到云步桥南勒石题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注解说“如登喻难,如崩喻易”。孙符乾把这话刻在泰山上,就是想借登山的艰难,提醒世人学好向善不易,得有恒心。
快活三里是轻松,可过了此处就是十八盘,那才是真考验。很多人在快活三里歇久了,再看到十八盘的陡台阶打起退堂鼓,就像做人,安逸日子过惯了,再想向上走、向好发展就难了。这块石刻的妙处在于:不直接说教,而是借登山体验,让人体会向善的真谛。登泰山只有熬过最陡的十八盘,才能看到南天门的曙光,人生也是如此。
登上十八盘,过了南天门,再往上走是岱顶大观峰。这里壁立万仞,崖壁上满是历代帝王和文人的题刻,其中一方横刻的“登峰造极”石刻格外显眼。这是清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泰安知县舒辂留下的字迹。
舒辂题字时,想必亲身经历了十八盘的攀登。站在大观峰上,脚下是连绵的云海,远处是隐约的群山。“登峰造极”四字不仅是对泰山景致的赞叹,更是对攀登者的肯定:走到这里,才算真正登上了泰山的顶峰,也看到了泰山最美的风景。
如今,这块石刻成了岱顶的网红打卡点。不少游客会站在石刻前,以云海为背景拍照。对登山者而言,“登峰造极”不仅是“到了山顶”的描述,更是“达到最高境界”的隐喻。
泰山石刻里,还有一组特别的作品:“四奇”石刻。从云步桥到大观峰,沿途崖壁上依次刻着“至此始奇”“至此又奇”“至此愈奇”“至此奇绝”,像一位登山者写下的日记,记录着泰山景色的递进。
据清《泰山图志》记载,这四块石刻都是明代文人马一龙所题。马一龙是江苏溧阳人,嘉靖丁未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以书法闻名,《书史会要》说他“作字悬腕运肘,落管如飞”。明嘉靖年间,马一龙登泰山,一路被景色打动,便在沿途留下这四方题刻。
“至此始奇”石刻在云步桥南西壁,高82厘米、宽275厘米。这里又称小天门,有红桥飞瀑,水流溅起的水花像珍珠一样,清孔贞瑄《泰山纪胜》里称“飞流溅沫,珠迸玉溶”。马一龙到了这里,为泰山的奇景惊叹,便刻下“至此始奇”。这一奇,奇在水上。
“至此又奇”石刻在对松山,高333厘米、宽79厘米。对松山两峰对峙,松树长得苍劲挺拔,像龙一样穿梭在云里。乾隆皇帝曾写诗称赞“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马一龙到了这里,想必也被松树的奇姿打动。这二奇,奇在松上。
“至此愈奇”石刻在十八盘方台子北,2007年3月才被管理人员发现,石刻南向,高280厘米、宽63厘米。这里有飞龙岩、翔凤岭,两座山峰夹着一条窄窄的山道,游人至此抬头,能看到南天门在云梯顶端若隐若现,让人不敢久视。这三奇,奇在山势上。
“至此奇绝”石刻在岱顶大观峰,据《岱览》记载,原刻为马一龙行书,可惜现在已看不到。大观峰上满是帝王题刻,这样的人文景观天下罕见。这四奇,奇在石刻上。
从自然的水、松、山,到人文的石刻,马一龙的“四奇”石刻,不仅记录了泰山的景色,更像是在提醒游人:泰山登高,从来不是爬山这么简单。
登泰山不只是爬山
泰山石刻的背后,隐含着中国古代登山文化的演变。
最初,古人登山多为祭祀,帝王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便是当时“为祭祀而登”的代表。
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更迭,人们的思想愈发活跃,山水审美哲学兴起,儒道宗教也不断发展,“山川宜赏”“山中宜修”的观念慢慢扎根人心。从这时起,泰山登山活动不再局限于祭祀,开始衍生出“为审美而登”“为修行而登”的新理念。
宋明之后,商品经济日渐繁荣,人们的休闲享乐观念兴起,“为享乐而登”成了泰山登山的主流。围绕登山的商业经营也热闹起来,泰山上的茶肆、客店等配套设施逐渐丰富,以登山体验为题材的诗词、游记等文学作品也不断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登山始终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泰山的登山文化更具独特内涵:人们寓家国情怀于登泰山、寓进取精神于登泰山、寓修身之志于登泰山。这些特质历经岁月积淀,至今仍在山东乃至全国影响深远。
登高小天下,中国人把家国情怀刻在泰山上。在古代,登山是“通天”的象征。上古时期,不同部族有不同的山神崇拜,有的山神是人面三首,有的是鸟身人面,这些山神原本是部族的图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各地山岳祭祀整合起来。五岳独尊,昂首天外,在他看来,沟通天地,舍泰山其谁?于是,秦始皇登上泰山之巅,祭祀天帝,告诉天下“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既是巩固统治,也是在塑造“天下观”“统一观”。此后,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十多位帝王,也曾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向天下宣告皇权的正统,向百姓传递国家的安定强盛。
帝王封禅时,总有士大夫随行。这些文人登上泰山,往往会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联系起来。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报效之心。如今,很多游客登泰山时,站在玉皇顶俯瞰群山,也会生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泰民安”的感慨。
山高人为峰,中国人把进取精神写在泰山石阶上。泰山的登山道,最陡的地方是十八盘,共有石阶1633级,不足1公里内垂直高差达400米,坡度接近80度,像从天上挂下来的梯子。古代起初没有石阶,登山者只能踩着碎石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要手脚并用。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向着山顶出发。因为登高本身,就是一种进取精神的体现。
在古人看来,登上高山之巅,精神得到升华。文人墨客登泰山,是希望用诗文记录感受;香客登泰山,是为了朝拜山顶的碧霞祠,祈求平安;修行者登泰山,是为了在山巅感悟自然之道。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进取的意义:不畏惧困难,不放弃目标,一步一步向上走。“亦可阶升”“共登青云梯”“壁立万仞”……类似的石刻在泰山随处可见,每一个字都透着向上的力量。
现在的登山道比古代好走多了,可十八盘依然是对登山者的考验。很多人爬到一半就气喘吁吁,进退两难,但看到身边的老人、孩子都在坚持,又会咬牙继续。登山和做事一样,只要不放弃,总能到山顶。这种克服万难、勇攀高峰的信念,正是泰山登高文化的核心。
山中有真意,中国人还把修身思想融入泰山山水。孔子说“仁者乐山”,在中国人眼里,山不只是自然的景物,更是道德的象征。泰山养育了草木鸟兽,给人们提供了物产,却不求回报,这种无私的品格,正是仁者的写照。所以,中国人登泰山,不只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修身自强,在与山水的对话中,锤炼自己的品德。
如今,很多登山者在登泰山的过程中,都会有修身的感悟。平时在城里总觉得浮躁,到了泰山,看到那么多古老的石刻,听到山间的鸟鸣,突然就平静下来了。登山的时候,不用想工作,不用想琐事,只需要专注脚下的台阶,这种专注,其实就是一种修身。
古老石刻仍在“上新”
漫步泰山,石刻与山地环境的相融相生格外融洽。这些石刻的小环境多是自然天成,少有人为雕琢,便形成了造景随机、随形就势的独特格局,仿佛石刻是从山石间自然生长出来一般。
细究泰山石刻,它们的“落脚地”颇有讲究,多集中在四类位置:一是道路转折之处,游人行至此处易驻足;二是地质景观典型或奇特的区域,与独特地貌相映;三是自然景致优美的地方,借山水之秀衬石刻之韵;四是岩石壁立的地段,平整石壁为刻字提供天然载体。
而石刻所处的小环境,通常还得满足两个关键条件。其一,岩石本身无需复杂加工,要么保持自然状态,要么简单处理后就能刻字,最大程度保留自然质感;其二,岩石旁的可视范围内,得有能供人驻足观赏的场地,既要视线开阔无遮挡,朝向也需适宜,方便游人细细品读石刻内涵。
在中国传统造景与审美体系中,“意境”始终是核心追求。意境的营造,源于传统文人对“雅”与“趣”的独特理解和用心打磨。泰山石刻恰恰将这份“雅”的清幽与“趣”的灵动融入了山石草木,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审美表达。这些巧妙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趣的是,古老的泰山石刻仍在不断“上新”。这些年,泰山景区在文物修缮、文物保护、景点提升过程中需要动土,另外一些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会促成新发现部分石刻。泰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历代文人的著作,也可以发现一部分石刻。
2009年,有关部门组织扶正修复工程,让万仙楼附近卧在泥沙里多年的“中流砥柱”石刻重见天日。2025年初,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泰山景区又新增31处文物点,其中26处是石刻。这些新发现的石刻,有的藏在隐蔽的崖壁上,有的被杂草覆盖,是普查人员用了半年时间,跋山涉水、仔细排查才找到的。
近期新发现的石刻,主要分布于南天门、中天门等区域,多为明清题刻,部分因风化严重濒临消失,虽然不如“登高必自”“登峰造极”有名,但也是泰山文化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对这些新发现的石刻进行了登记,并制订了保护方案。
“物理保护+数字永生”,是众多泰山石刻的基本保护策略。近年来,“登高必自”“从善如登”等重要石刻周边,安装了微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控温湿度与风化程度,给石刻动态“体检”。同时,泰山石刻数据库正在加速完善,石刻的高清影像、文字释读、历史背景等信息录入后,人们可通过手机随时“云观石刻”。对于濒危石刻的修复工作也在进行,通过传统工艺补全残损笔画,既能保留历史原貌,又延长了石刻寿命。
现在,人们有更多元的方式了解泰山石刻。“泰山石刻文化艺术展”已经走出山东,配合展览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艺术讲座、专家导览、公共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泰山登山道旁,安装有二维码标识,游客扫码就能听到关于石刻的讲解。当地推出“中华泰山学生礼”研学课程,结合经石峪拓片临摹、摩崖书法赏析等实践环节,年接待学生超1.5万人次。泰安联合曲阜推出“拜圣祈福游”,串联泰山石刻与孔庙碑刻,形成石刻文化线路……
民间文化活动也让泰山石刻焕发生机。当地民间艺术家将“登高必自”“从善如登”等石刻文字融入剪纸、面塑等非遗作品;《泰山石刻》《泰山石刻全解》《泰山石刻史》等图书陆续出版,收录了石刻信息和背后故事,成为公众深入了解泰山石刻的载体。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客观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当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些冰冷的石刻,感受到的却是滚烫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泰山超越了自然的高度,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地标;这种力量,将继续指引着后人在人生的“泰山”上,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高处攀登。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