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景德镇,秋阳穿过陶溪川的玻璃穹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街角那家卖炸鸡排的小店前,仍排着蜿蜒的长队——自鸡排哥因一段边炸鸡排边讲瓷文化的短视频爆火以来,这个不足20㎡的摊位,已成了景德镇的流量锚点。
美团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景德镇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378%,其中因鸡排哥专程而来的游客占比达21%,达1/5强!陶溪川文创街区日均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翻了两番!
热闹背后,隐忧如影随形: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因游客超载启动限流,部分民宿价格翻涨5倍仍一房难求,本地居民在社交平台吐槽“老巷子挤得转不开身”……当全国文旅界都在观察“景德镇能否接住这泼天流量”时,更值得追问的是:当鸡排哥的热度退去,这座千年瓷都能否摆脱只红一阵子的宿命,真正完成从流量之城到品牌之都的蜕变?
淄博到天水又到景德镇
鸡排哥现象并非孤例。
近年来,从淄博烧烤的小饼卷肉串,到天水麻辣烫的甘谷辣椒,再到菏泽郭有才的怀旧情怀与湖南的良心理发,一个个草根网红如流星般划过文旅天空,却鲜少留下恒久的品牌印记。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淄博接待游客480.8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209%;但2024年同期,其游客量回落至392万人次,收入增速降至87%。天水更典型:2024年3月因麻辣烫爆火,单月接待游客6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但7个月后,该数据已跌至210万人次,网红餐馆闭店率超过四成!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显洋分析:“这些城市的共性问题,是把网红等同于品牌。”
于显洋进一步解读:“网红是流量的即时爆发,品牌则是价值的长效沉淀。淄博、天水初期靠真诚服务和特色美食破圈,但后续在公共服务配套、文化IP转化与居民参与机制上缺乏持续投入,导致流量无法转化为品牌黏性。”
文旅学科博士、品牌专家冯浩达补充了一组研究数据:在2023年全国10个顶流网红城市中,仅杭州、成都在热度消退后保持了15%以上的年度旅游收入增长,其余城市平均降幅达27%。
“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流量反哺基建’的闭环——比如杭州借亚运会网红效应完善了智慧旅游系统,成都用熊猫热推动了非遗工坊的全域布局。”
鸡排哥展示“工匠精神”图源:小红书
流量是粒去痛片
当鸡排哥的镜头扫过珠山八友的旧居、陶溪川的夜市和三宝村的陶艺工作室,景德镇的优势与短板被同时放大。
很多年前我们就意识到,景德镇是全国唯一名字含“镇”却仍感觉很洋气的城市。
这座城市拥有1700余年制瓷史,御窑厂遗址、高岭土矿遗址等已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陶瓷类博物馆占全国1/3强。
但矛盾也在于此——陶瓷博物馆长期“手慢无”,2024年上半年预约成功率远远低于省级的江西博物馆。进不去陶瓷博物馆,那为什么要来景德镇呢?难道大老远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就是为了看鸡排哥?
的确如此!
据景德镇市文旅局统计,当前该市星级酒店仅42家,平价民宿床位不足3万张,而鸡排哥带来的日均新增游客需求达1.2万人次!
虽然统计口径无法精确考量,但部分老城区居民因游客涌入抱怨不断,社区与游客的互动多停留在拍照打卡的“到此一游”,没有形成也没有动力去形成共同守护景德镇品牌的文旅共识。
“这不是景德镇的问题,而是所有非传统热门景区的共性挑战。”知名城市文旅品牌主理人马玉光指出,“网红流量可以内聚外输,城市品牌必须内生动力。景德镇要做的,是把鸡排哥带来的关注度转化为解决长期痛点的推动力。”
记者注意到,景德镇已开始积极尝试做好“里子”——为解决博物馆预约难,该市推出了错峰参观券和数字孪生展厅(线上360°看展);针对住宿缺口,景德镇鼓励居民将闲置民房改造为瓷文化主题家庭旅馆,政府给予装修补贴;该市还创新性地在陶溪川设立游客与居民的共享厨房。
“远远不够”,马玉光强调,“一座吃旅游饭的城市必须扎好篱笆,深渠活水,练好内功。只有摆脱不可持续的网红拉动思维,才能不被流量绑架,让游客每次来都感觉不累,有玩,随心。”
傍晚鸡排哥摊前排满了人
从红一阵儿到一直红
那么,景德镇究竟需要怎样的内功?几位受访专家从不同维度给出了答案。
文化内核: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红
“景德镇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瓷瓶,而是一种玩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显洋强调,城市品牌需根植于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中。
他建议挖掘景德镇的匠人日常:比如开放老手艺人的工作室,让游客参与拉坯、上釉的全流程;恢复“柴窑开窑”等传统仪式,将其转化为可参与的节庆活动。
“游客不仅买瓷器,更想体验住在瓷窑边、学做瓷片子的文旅生活,这样景德镇这座城市的品牌也就黏合了情感。”于显洋描绘了一幅寓教于乐、亲子共享的城市学堂。
新基建:用流量压力倒逼服务升级
文旅学科博士、品牌专家冯浩达提出了压力测试与动态调整的机制。
“景德镇可建立一套文旅承载力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景区人流、交通拥堵、住宿价格等数据,超过阈值自动启动分流预案(如引导游客去三宝村、瑶里古镇)。”冯浩达表示,景德镇可将新基建与文旅需求绑定,“比如5G网络覆盖重点街区,既满足游客直播需求,也方便管理部门实时调度。”“鸡排哥的未来摊位可以成为新基建项目的一个落地点,与御窑博物馆等传统热门景区共同列入整体调控矩阵”,他强调,城市固化矩阵管理是对网红效应的最大承接。
主客共享:品牌“共建者”而非“旁观者”
中国国际科促会研究专家陈薇认为,城镇居民的认同感决定了品牌的生命力。景德镇可以鼓励居民开设家庭MINI博物馆与手作工坊,政府给予税收优惠。她建议景德镇设立城市品牌保护基金,对维护社区文化氛围的居民小组进行奖励。
当居民自豪于“我为景德镇文化代言”,游客自然能感受到更真实的文化温度。她说,“若在税收优惠等核心环节进行创新性提炼,那么景德镇的文旅生态就是城市运维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会随网红现象而沉浮。”
长效运营:从事件营销到品牌IP化
知名城市文旅品牌主理人马玉光认为,景德镇需要打造可延伸、可迭代的品牌IP体系。
他解读,鸡排哥的热度可以是起点,但绝不能是终点。可围绕瓷都生活开发系列IP——比如阿瓷(年轻匠人形象)、窑火翁(御窑历史代言人),通过动漫、短视频与文创产品等丰富多元的形式持续性输出。
“更重要的是,每个IP都要对应具体的服务场景,比如阿瓷关联研学课程,窑火翁关联夜间光影秀,让品牌落地成可感知的体验。”马玉光描绘了一幅鲜活的创新画卷。
城市文旅品牌更须看得远
站在陶阳里的红墙下,鸡排哥的吆喝声与窑火的噼啪声交织成网。
这不是景德镇第一次面对流量考验,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淄博、天水的“红一阵”警示我们:城市品牌不是流量的快闪店,而是文化的百岁坊。
正如于显洋教授所言:“真正的城市品牌,是游客离开后还愿意推荐,居民提起时充满骄傲,时间流逝后依然鲜活。”当鸡排哥的热度退去,景德镇若能留下更完善的文旅设施、更温暖的主客关系、更生动的文化表达,那么这场流量大考终将为城市品牌增添核心助力。毕竟,城市文旅品牌的更高境界,从来不是看得见,而是看得远。
2025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部数据
典型网红城市如此打造品牌
重庆洪崖洞:
十年沉寂如何到一夜爆红?
重庆洪崖洞的走红轨迹与鸡排哥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新媒体传播实现从默默无闻到全球知名的蜕变。
洪崖洞的创始人何永智分享了洪崖洞如何成为风靡全球社交媒体的城市文化符号:前五年亏损、第二个五年持平,却在第三个五年因短视频爆发而逆袭——同样的建筑,因社交媒体的几何级传播成为打卡胜地。
洪崖洞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建筑美学与新媒体传播的完美结合。何永智敏锐地认识到,网红是入口,没有自发传播力,长红只是空谈。
洪崖洞的立体夜景、魔幻层次、灯火阑珊,天然适配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力,用户自发生产的“赛博朋克山城”“千与千寻现实版”等内容,使其成为算法推流的品牌宠儿。
重庆洪崖洞
西安大唐不夜城:
就是要留住你不许走!
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底蕴,构建了“一轴·两市·三核·四区·五内街”的总体布局,全面涵盖唐食荟萃、潮玩文创、沉浸式演艺、综合商业等多种业态。
大唐不夜城以“文旅+IP”的模式,打造具有大唐标签的街面商业体系,引进潮牌餐饮、智能商店、造物市集、主题文创等品牌,创新消费新场景。
大唐不夜城的成功在于其将人设经济学和长尾效应巧妙运用。团队挖掘冯佳晨的舞蹈功底,设计不倒翁的牵手互动,将行为艺术与唐风美学结合,制造社交货币。同时,趁势推出石头哥、悬浮武士等20余个街头演艺IP,形成三步一打卡的流量矩阵,游客停留时长从2小时飙升至6小时。
说白了,就是不让您走!
西安大唐不夜城
成都文旅IP矩阵:
每一个入川的人都在寻找故事
成都在文旅IP打造方面采取了多元融合的策略。
2025年,成都国际数字文创IP巡游集结了五大成都本土IP矩阵:成都造数字文创IP、哪吒系列、源自青城山文化的白蛇IP、承载蜀地记忆的三国IP、彰显成都汉服特色产业的汉服花神以及代表成都科幻产业的科幻IP机械姬。
成都还利用本土特色动物IP花花(大熊猫)打造城市文旅品牌。花花已成为成都专属的IP标识。2025年春节,成都熊猫基地光接待游客就有43.2万人次,常年都排着长队。
IP花花(大熊猫)
这种多元融合的IP矩阵策略,为成都文旅品牌建设提供了持久的支撑。
近十年,成都一直在打造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每一位入川的游客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