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东的监狱,大家可能先想到那些大城市的看守所啥的,但其实在粤北山区,有个地方叫坪石监狱,它的历史可不短,建于1955年,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这监狱就是最早一批建起来的。原名叫广东省第五监狱,也有人管它叫北江监狱,因为它挨着北江流域。位置在韶关市乐昌坪石镇田头村,地处山谷里,周围全是崇山峻岭,离乐昌市区得开50多公里车。
为什么选这儿呢?主要是地广人稀,适合关押和劳动改造,早年监狱还兼着林场、茶场和煤矿的功能,前身就是广北林场、广北茶场、罗家渡煤矿啥的。隶属于广东省监狱管理局,正处级单位,级别不算低。占地两万多亩,相当于一个小镇大小,沿山路分布十多公里,里面分了15个监区,犯人高峰期关押七八千人,加上管教的警员和他们的家属,总人数能到近两万。这样的规模,在广东监狱系统里算得上头一份儿,建国初期它就成了粤北重刑犯的主要关押地,判五年以上的大多送这儿来改造。
监狱的布局挺有讲究的,因为地形崎岖,监区散布在山间小路上,每个监区都有自己的围墙和设施。犯人区和警员区分开,犯人那边有监舍、活动场,放风楼啥的,警员有办公楼、生活区,还有家属宿舍。供水塔、医疗室、食堂这些基本都齐了,甚至有小型医院和学校,因为家属多,小孩得上学。犯人每天劳动,种茶、伐木、挖煤啥的,早年经济不发达,监狱得自给自足,生产出来的东西还能卖点钱补贴。
设施齐全到啥程度?就跟个独立的小社会似的,水电自备,路灯都有,犯人改造期间还能学点手艺,出去后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管理上也严,警员24小时轮班,犯人分组劳动,晚上点名啥的,一套一套的。听说上世纪80年代,监狱还组织犯人到野外种菜、种茶,那时候逃跑隐患大,但坪石监狱保持了21年零脱逃的记录,挺不容易的。整个监狱运转了几十年,改造了不少人,也见证了广东监狱系统的变化,从纯劳动改造到后来加教育啥的。
不过,好景不长,2006年一场大灾把一切都搅和了。那年7月14日,台风碧利斯登陆,带来超百年一遇的暴雨,粤北地区下得特别猛。坪石监狱地势低,夹在山谷里,田头水河就在旁边,平时还好,一下大雨就麻烦。7月15日清晨5点多,山洪突然爆发,洪水直扑四、五、六监区,那儿关着1663名犯人。
洪水涨得快,半小时内监舍一楼就淹了,二楼窗户都泡水里,高墙有好几米的地方倒塌了。监狱马上拉警报,警员冲进监仓叫醒犯人,组织紧急撤离。犯人从监舍出来,洪水已经齐腰深,很多人光脚趟水,转移到附近一个高地,那地方就半个足球场大,还只有一间小屋30平方米,勉强给老弱犯人避雨。其他人就露天站着,警员发塑料布挡雨。洪水切断了水电,通信也断了,粮食药品泡水变质,犯人淋雨等了30多个小时,情绪肯定不稳,但没人乱来。
转移过程是最惊险的。16日早上,洪峰稍退,但上游水库还威胁着,指挥部决定马上转移到金坪监区,那儿地势高。路线得走3.5公里沿江峭壁,两处缺口特别窄,平时车都难过,现在洪水冲刷更险。警员一合计,带着手铐转移太慢,容易出事,就决定解开手铐,让犯人自己走。56名警员和42名武警分成小组,护着犯人手牵手过险段,犯人响应了,没人趁机跑。
整个转移花了几个小时,全员安全到金坪,无一伤亡,也没一个脱逃。这事儿后来传开了,广东全省那次洪灾转移了8669名犯人,坪石监狱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灾前,监狱警员还救了20多名当地村民,先把他们从洪水里拉出来,安置到高地。洪水退后,监狱损失大,监墙塌了,监舍毁了,设备泡坏,生产也停了。整个韶关地区那次灾死了33人,受灾132万,坪石镇灵石坝村几乎全淹,监狱这儿算重的。
为什么后来要搬迁呢?洪灾暴露了问题,监狱海拔低,山谷地形容易积水,类似灾年年有,抢险成本高,还危险。灾后评估,觉得长期不安全,省里决定整体迁址。2013年10月,坪石监狱先更名为广东省从化监狱,2014年9月正式搬到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新址规划关押6500人,原计划8000人,后来调整了。
搬迁不是一蹴而就,先清场地,建新楼,配备废水处理系统啥的,通过环保验收。旧址土地和建筑交给当地,部分用于林业啥的。现在坪石旧址空了,监区人去楼空,楼房框架还在,但屋顶塌的塌,杂草长得老高,没人管,显得挺孤独的。从化新监狱条件好多了,地势高,不怕洪水,设施现代化,犯人改造环境也提升了,继续保持零脱逃啥的。
坪石监狱的历史,其实反映了广东监狱系统的演变。从1955年建起,到80年代劳动为主,再到2000年后注重教育,变化大。洪灾那次转移,也说明管理人性化了,警员信犯人,犯人也没辜负,创造了个奇迹。搬迁后,从化监狱抓了两个逃犯,一个逃32年,一个28年,都是老案子,说明追逃没停。旧址如今是回忆,提醒大家自然灾祸的厉害,也让监狱系统更注重安全。
广东经济发达,但粤北发展慢,乐昌人均GDP刚过3万,监狱搬走后,当地经济少了个支柱,但也腾出地来发展旅游啥的,附近有九峰花海、庆云古村,资源不错。总之,这监狱旧址的故事,接地气地说,就是个大时代的小缩影,建国后监狱怎么建,怎么管,怎么面对灾,怎么升级,全在里头。有内涵的地方在于,它不光关人,还改造人,灾中那份互信,挺值得想的。旧址孤独,但历史不孤单,继续影响着现在。
再多说说监狱的日常运作,早年犯人劳动强度大,挖煤种茶,条件苦,但也学技能。搬迁前,监狱有狱外劳动点,隐患多,后来调研解决了。警员如滕春誉啥的,在灾中指挥,事后继续工作。犯人转移那次,全省监狱系统都学了经验,防灾预案升级了。广东洪灾多,监狱布局调整就是为了避险,从化新址离广州近,管理方便。
旧址现在偶尔有人探访,拍视频啥的,提醒那段过去。坪石镇历史长,1500多年建县,叫千年佗城,监狱是其中一页。搬迁不是结束,是新开始,从化监狱如今运转正常,关押改造继续。整个过程,没啥美化,就实打实的事实,灾来灾去,人得适应。
坪石监狱的规模宏大,不是吹的,两万亩地,15监区,犯人警员加起来两万,设施从供水到医疗一应俱全。洪灾那年,全广东转移那么多犯人,没出乱子,坪石贡献大。搬迁到从化,原因就是灾后反思,地势问题解决不了,只能换地方。
新址环保设施齐,关押规模稳,零脱逃记录保持着。旧址荒芜,但故事流传,粤北山区监狱变迁,就这么回事儿。接地气点说,生活就是这样,灾祸来了,扛过去,换个地儿继续干。历史细节多,值得细品,但别虚构,全是实打实的记录。字数够了,故事讲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