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珺
当青海三文鱼从龙羊峡的碧波中跃出,经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下称“西宁机场”)的冷链物流飞抵曼谷餐桌;当雪豹“凌十三”的萌态登机牌成为旅客朋友圈里的“青海符号”;当“中华水塔”雕塑前的合影定格为人们对三江源的初印象——西宁机场早已超越传统交通枢纽的定义,成为串联青海文旅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超级节点”。
枢纽的价值,在于打破空间壁垒,更在于重构资源链接的逻辑。过去,提及青海,人们想到的是遥远的高原、壮丽的风光,却也常因“山高路远”的交通限制,让文旅体验与特产输出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西宁机场 T3 航站楼的投运,正是以“文化嵌入空间”的巧思,让交通枢纽变身“文化会客厅”:从河湟皮影造型的卫生间标识,到互动体验的非遗工坊,从循环播放生态影像的“青海之眼”,到承载高原记忆的文创产品,每一处设计都在消解“过境” 的匆忙感,让旅客在候机间隙就能触摸青海的文化肌理。
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不仅让机场成为青海文旅的“第一触点”,更将短暂的出行过程转化为深度的文化感知,为青海文旅产业拓展了“前序体验空间”,实现了“流量”向“留量”的转化。
如果说文化元素的植入是西宁机场激活文旅经济的“软实力”,那么航空物流的突破则是其撬动区域经济的“硬支撑”。青海的优势在生态、特色在农牧,优质农畜产品如三文鱼、牦牛肉、冷凉蔬菜等,对运输的“鲜度”与“速度”有着极高要求。
数据最具说服力:三文鱼国际运输量一年增长13倍,国内绿色农畜产品运输量稳步提升,这不仅是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生动成果,更印证了航空物流对区域特色产业的“赋能效应”——它助力青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青货出青”从愿景变为常态,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交通枢纽”到“经济文化枢纽”,西宁机场的转型,证明了枢纽不仅是“通道”,更可以成为“平台”与“引擎”——通过文化赋能,让地域特色焕发生机;通过物流升级,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多业态融合,让“流量”真正沉淀为区域经济的 “增量”。
我们希望,未来,西宁机场能够为更多地域依托枢纽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希望青海能利用飞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更多西宁机场这样的“地方会客厅”“经济文化枢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激活文旅经济双循环,为青藏高原的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青海日报》(2025年10月22日 第5版:经济)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