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哈萨克斯坦人想要建筑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市。于是,总统便将首都从繁华的阿拉木图迁移到北纬51°的冻土荒原——阿斯塔纳。
时至今日,阿斯塔纳已经为哈萨克斯坦的政治、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这座城市里的建筑,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魔幻“与“未来“,尽管“未来”在眼前,但“游牧”也不是过去。
哈萨克主体文化出现前,这片领土早在历史上成为了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从史载地球上的第一个游牧民族——斯基特人,再到匈奴、乌苏等。
公元6世纪,突厥各部落在哈萨克草原建立了强大的政权,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突厥化过程;再到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将哈萨克斯坦纳入其版图,并归为其长子建立的金帐汗国;最终15世纪,金帐汗国衰落分裂,由两位汗率领的部落脱离了乌兹别克汗国,带领着一群追随他们的、讲突厥语、过着游牧生活且信奉伊斯兰教的部落民众,建立起哈萨克汗国。
植根于草原的游牧生活方式,历经几代部落的传承习俗的融合,新的文化——“哈萨克族”诞生了。
▌哈萨克族猎鹰人,哈萨克人传统的捕猎武器,除猎狗外,主要是猎鹰。 | ©视觉中国
1824年的一天,沙俄为向中亚等地扩张,一支生活在东欧大草原的“游牧社群”——哥萨克军队来到了伊希姆河旁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城堡,其目的仅仅是保护俄罗斯商队路线并对该地区进行控制,并起名为阿克莫拉。
随着要塞的稳定和连接俄罗斯的铁路修建,在20世纪初,这片土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移民。
▌哈萨克毡房是哈萨克族传统民居,为适应游牧迁徙需求而设计,春、夏、秋三季使用。 | ©视觉中国
1961年,它迎来了第二任名字——切利诺格勒,又意为垦荒城。这个名字源于1954年,赫鲁晓夫发起的“苏联垦荒运动”,目的是在哈萨克北部和西伯利亚开垦大片荒地种植粮食,以便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片地区也因其地理位置成为这场运动的行政总部。
1991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这座城市的名字又改回了阿克莫拉,变回一座小小的不引人注目的城市。
▌正在搭建毡房的哈萨克斯坦男子。| ©视觉中国
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处于地震活跃带,且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阿克莫拉位于国家中北部,地理位置更优越,便于平衡全国发展和加强对各地区的管理。
并且,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因历史移民政策,俄罗斯族人口占比较高,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也考虑到了政治因素上的去俄罗斯化,想要打造一座真正属于哈萨克人精神的信仰城市,它就此迎来了全新的生命,也迎来了它的第三任名字——阿斯塔纳。
▌中亚最大的清真寺——努尔苏丹主清真寺内部。 | ©视觉中国
1997年,正式迁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邀请了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师,如黑川纪章、诺曼·福斯特等来设计这座新首都,许多未来主义的标志性建筑开始出现,如最著名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
从那时起,就注定了阿斯塔纳是极力奔向未来的一座城市。
▌伊希姆河上飘荡的哈萨克斯坦国旗。 | ©视觉中国
尽管这座城市在几年前曾迎来它的第四任名字——努尔苏丹,旨在纪念首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的功绩与时代而改名。但是3年后,这座城市还是又改回了阿斯塔纳。这一举措,或许也更加印证着阿斯塔纳不留恋过去,只看向前方的城市精神。
从最初沙俄驻守的军事城堡,到苏联时期的垦荒之城,再到如今中亚第一大国的首都。这座城市的命运在200多年间历经波折,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历史,象征着从他国占领的军事前哨到国家民族独立象征的演变,更是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前瞻、繁荣的哈萨克斯坦形象。
▌身着民族服饰的哈萨克斯坦人。| ©视觉中国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踏上了这段旅程。到达阿斯塔纳时,已经是夜晚。坐在去酒店的出租车上,看着窗外宽敞的大路和飞驰而过的车辆,高楼上的灯光点点闪烁。我意识到阿斯塔纳原比我想象中更为繁华,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是什么样子?还有过往延续几个世纪的游牧草原基因吗?传统与未来会在这座城市交汇,碰撞出新的文化吗?
阿斯塔纳的行程,将不再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涉及到未来与过去交融的深层思考。
阿斯塔纳的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它的中轴线上,所以最快速感受这座未来城市的方式就是——沿着它的中轴线走一遍。
我选择从中轴线的最西端开始,首先是可汗之帐,一座购物中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帐篷”,设计灵感源自哈萨克传统毡房,承袭了传统的游牧无边界风格。从外形上看,这座帐篷的形状像凹进去的不规则圆锥体。走进内部后,发现里面也同样”先锋化“。仅仅三大根铁柱撑起了这个“不规则圆锥”,各层商铺整洁有序,顶楼的儿童乐园内竖立着高大的恐龙雕塑,好似要挣脱这个巨大的帐篷。
▌可汗之帐,由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主导建造而成。| ©视觉中国
沿着中轴线往东走,中间的大部分地区形似一个长方形广场,广场中有零散的商贩售卖着纪念品,两边高楼建筑的设计非常前卫,和可汗之帐一样,都是不规则图形,从缺少中心的梯形到蛋形再到针筒状,都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风格。
这种夹杂了些苏联时期风格的设计,或许也参考了游牧民族在城市空间中的奔放。
▌努尔阿斯塔纳清真寺。| ©视觉中国
之后,我一路漫游来到阿斯塔纳最著名的城市名片——巴伊杰列克观景塔。这座观景塔,又名“生命之树“,长97米,寓意着阿斯塔纳从1997年正式成为首都。外形上是一处外向零散的柱体包裹着一个圆形球体,造型源自哈萨克族神话中神鸟萨姆鲁克在生命之树枝杈间孕育金蛋的传说,球体象征独立与希望,立柱又代表生命之树的枝干。
设计风格有一种蓬勃的生机感,枝干头顶的金蛋彷佛时刻要冲破,直上云霄,也正预示着这座城市的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而走进塔内,可以俯视到中轴线的所有建筑,还可以看到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的镀金手模,显得魔幻而又真实。
▌巴伊杰列克观景塔,设计灵感源自哈萨克族神话中神鸟萨姆鲁克托举金蛋的传说。| ©视觉中国
继续漫步中轴线附近区域,依旧有着各种各样的、如同从科幻电影布景中直接搬运而来的建筑奇观,例如陶瓷罐、正方格化建筑、成群拼接的三角形建筑,一切都挑战着关于城市形态的传统认知。
▌哈萨克斯坦和平与和谐宫殿,为世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永久举办地。| ©视觉中国
郊区的阿斯塔纳世博会场馆, 这场以“未来的能源”为主题的盛会举办于2017年,其选题本身也契合了这座城市的定位——探索并引领人类文明的未来。
外形那颗标志性的巨大玻璃球体,依旧如未来遗迹般矗立着,内部空间已被巧妙地改造为展示能源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殿堂。各个展厅里,模型、数据和互动装置讲述着关于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故事。
▌阿斯塔纳世博会场馆。| ©视觉中国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顶楼的展览,有一副巨大的阿斯塔纳城市未来规划蓝图陈列在中心,同时两边有多个智能机器正在说明阿斯塔纳未来将会运用的“黑科技”能源技术,以促进整座城市科技发展与生态的平衡。
走到顶楼边缘的玻璃,能透过360度环绕的巨型落地玻璃幕墙直观俯视整座城市,从高处俯视,这座城市看上去反而显得很规整。城市的边界并非被另一片城区模糊,而是直接融入了广袤的草原。更证实这座城市“草原迪拜”的称呼。
▌阿斯塔纳蓝顶清真寺内部。| ©视觉中国
阿斯塔纳永远在盖新的建筑,永远在进行中。每一处建筑的造型,都蕴含着未来的颜色,粗犷而有创意。或许再过几十年,这座城市独有的“魔幻未来主义”美学会完全定型,成为一座“外星人的城市”!
结束了“未来”的漫步后,站在玻璃幕墙反射的炫目光晕里,我觉得在阿斯塔纳的行程,不应该只停留在此。
这些精心构筑的殿堂,虽然庄重,却仿佛与我隔着一层透明的展柜玻璃。它们诉说的文化,像是经过精密提炼后,专为外来者展示的“官方版本”,宏大而清晰,却失去了生活烟火的温度,显得过于规整。我更想探寻这座城市每个市民生活中,自然流淌的哈萨克文化。
▌阿斯塔纳的旅游马车。| ©视觉中国
于是,一场漫无目的的“城市游牧”开始了。但很遗憾,目之所及只有宽阔得近乎奢侈的马路向天际延伸,两旁现代或后现代的建筑风格各异,如同散落的棋子,缺乏一种内在的联系。
站在某条空旷街道的中心,目光茫然地投向十字路口,一种巨大的“空虚”包裹了我。车流是有的,行人也是有的,但空气中弥漫的,并非想象中的那种浓烈的民族生活气息。“未来”的城市概念太过强烈,即便转入伊希姆河右岸的老居民区,除了道路变窄、车辆增多、生活气息稍浓外,似乎也难觅那份独特的“哈萨克文化”。更多是上个时代留下的印迹:交错的赫鲁晓夫楼,千篇一律的外观,单调的淡灰白色外墙和小窗户......
▌阿斯塔纳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 ©视觉中国
坐在长椅上观察了会,废旧的水泥长椅、褪色的滑梯,以及一些杂草废地,居民大多数为沉重面孔的中老年人,好似无处透露出略显压抑的氛围。在居民区的某些楼的墙面,能看到一些苏联时期的壁画与陶瓷马赛克,直到瞥见一处略游牧风的苏联壁画,才提醒我:我在阿斯塔纳,不在苏联!
后来我误闯进一处本地的巴扎,哈萨克文化与烟火一下子闯入我的感官!摊主们的吆喝声在耳畔萦绕,中老年阿姨身穿印着各类民族花纹的棉质长袍、头戴丝绒头巾,而大叔则是简单的polo衫套上绿色围裙,头顶传统哈萨克毡帽。
▌哈萨克斯坦市场内的忙碌景象。| ©视觉中国
每一处货架上,也是不同种类和色彩的融合:饮食上,从乳白色奶制品到马肉、再到金黄色的油炸面团与五颜六色的干果、红色的辣椒和金色香料。日用品上,不同款式的丝绸衣物和彩色头巾。每一处货物都直接堆叠,品质一目了然,没有精美的包装,但多了份接地气。我行走在其中,与商贩对视时,他们都微笑回应,并吆喝着让我过去看看。
巴扎就像一处古老的社群中心,大家在这里交换的商品,熟人间聊些家常、慢慢建立一些联系,好似游牧社会中以部落和家族为单位的集体主义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因巴扎而更加牢固。
▌琳琅满目的干果。| ©视觉中国
离开巴扎之后,我随机走进一家阿斯塔纳的餐厅,菜单上的俄文让我感觉在看天文。无奈之下我问服务员小哥:“如果在这个国家,只吃一道菜,有什么特别推荐吗?”他笑着给我指了道名为“Бешбармак”的菜,这是一道被誉为哈萨克斯坦国菜的美食——别什巴尔马克,在哈萨克语中意为“五个手指”,因传统上手抓食用方式得名,以便适应草原上无餐具的情况。
这道菜以去骨马肉或羊肉经长时间炖煮出醇厚肉汤为基底,搭配手擀面片或宽面等其他配料制成。也是游牧饮食文化的代表,一般用于重大宴会以及招待客人等场景。可以想象一群哈萨克人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聚集在毡房里,这一盘菜放在中央,大家相互把酒言欢,然后载歌载舞的场景。
▌别什巴尔马克,被誉为哈萨克斯坦国菜。| ©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我还点了传统马肉肠和马奶等食物,这一餐就要尽显“草原”!但菜品端上来之后,震惊了!没想到别什巴尔马克是一盆巨大的菜,足够5人饮用!
最后结账时,小哥微笑着说:“过去,哈萨克人眼中,最好的肉要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自己可以吃那种风干肉,但给朋友的食物必须是最好的。”我被这句话深深地所感动,即使在简单的饮食上,也真切感受到哈萨克人血脉里的那股游牧的豪爽与待客的真诚。
▌哈萨克馕。| ©视觉中国
饭后,我来到了一片绿地,前方是伊希姆河,是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跨境河流,全长2450公里,这条河贯穿阿斯塔纳的市中心,沿岸有一些历史建筑和居民区。河右岸老区代表着其无法割断的、作为苏联继承者的过去,左岸新区则代表着全新奔向未来的阿斯塔纳。
随意坐在一张吊椅上,享受微风轻轻晃动,周围时不时有小孩在嬉戏打闹,这都市化的“草原”生活,自由而散漫。
▌一个家庭在河岸的草原上做午餐前的祈祷。| ©视觉中国
哈萨克精神从未消失。
1997年那个冬天,总统下令将首都迁都到这处极寒之地时,也正体现出哈萨克人是极端环境的驯服者,渴望在这一片土地上全新的开始,打造一个国家的未来。
▌哈萨克族妇女弹奏冬不拉。| ©视觉中国
哈萨克过往的游牧文化可能在城市中保留的不多,但是来自于草原的游牧精神和灵魂早已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心中。
这是一座很新的城市,新到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与前进;这也是一座很老的城市,老到过去的历史印迹一直在影响着每一个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
编辑/Lili、Tasia
文/Jiacheng
图/视觉中国
设计/Apri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