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周日。推窗望去,雨雾如轻纱幔笼四野,远处的楼宇、林木都浸在朦胧的水汽里,轮廓模糊了几分。楼下小区内,零星行人撑着伞缓步穿行——这场连绵六七日的雨,竟未有停歇的迹象。早餐后,心底突然涌起一股冲动:去晋阳湖看看雨景。征询老伴意见,她头也不抬地拒绝。
无奈,我从衣柜里翻出一把折叠伞塞进马夹口袋,独自下楼。万幸,天空虽依旧阴沉如晦,雨却暂时停了。自2019年晋阳湖公园建成开放,凭借近水楼台的便利,五年来我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但在蒙蒙细雨中游园,印象里仅有一次,今日便是第二次。
十分钟光景,我已踏入公园北三号门。放眼望去,偌大的园区竟空无一人,果然如老伴所言。可我此行本就为赏雨中湖景,有无游人相伴,倒也无妨。
我沿着湖西岸缓缓南行。连日雨水将原本洁净的路面冲刷得愈发清爽,一层未及散去的薄水如镜面般铺展,路旁高低错落的花树倒映其上,影影绰绰,别有一番韵致。部分路段散落着红黄相间的落叶,这是晴日里难得一见的秋日景致,为雨雾中的公园添了几分暖意。
继续前行,树林与草坪间弥漫着薄薄的氤氲雾气,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倏忽间,细密的雨丝又开始飘落,我却不愿急于撑伞,依旧慢悠悠地走着。路边的草木皆换上了“晶饰”:无论是阔叶的尖端、细窄的草叶,还是针状的松叶,都缀着一颗颗圆润的水珠。待水珠积攒到一定重量,便倏然坠落,而后新的水珠又在叶尖慢慢凝聚,循环往复,透着灵动的生机。在一条向西延伸的湖侧沟渠旁,一溜小树上缀满了密密匝匝的小红果,经雨水浸润后愈发明艳剔透。果柄下方同样挂着晶莹的水珠,红果与水珠相映成趣,在朦胧雨雾中格外惹眼。
拐过一道弯,我踏上沟渠上的小木桥驻足远眺。雨中的草木褪去了平日的清淡,红的更艳、黄的更浓,就连苍翠的松树也仿佛被洗得愈发深邃。唯独沟中芦苇变化惊人,十几天前还墨绿挺拔,如今已黄了大半,顶端的芦花垂着头黏连成绺,灰扑扑的模样远不及晴日里随风摇曳的轻盈姿态。
跨过木桥左行百米,便到了常来的“樱花双堤”景点。一条长约500米的堤坝伸入湖中,将西岸水域隔出一片30亩左右的“湖外湖”,这里遍植荷花,既是我最偏爱的去处,也是观赏湖景的绝佳位置。我缓步走上长堤,东侧浩瀚的晋阳湖尽收眼底:湖心小岛在雾中若隐若现,对岸楼房的下半截隐没在烟雨里,上半截的轮廓却清晰倒映在平静的湖面,虚实交织间别有韵味。此时雨丝又起,细碎的雨滴悄无声息地落在烟雨蒙蒙的湖面上,连微小的涟漪都未曾激起。几只水鸟在不远处的水面游弋,可惜我对鸟类知之甚少,加之距离较远,无法确定它们是不是近几个月常见的白骨顶鸡。
堤西侧的湖外湖中,残荷遍地。多数荷叶已然枯黄,铺在水面的叶片上缀满大小不一的水珠,兀自挺立的叶片中心则聚着大大的水泡,在无风的静谧中蛰伏。荷花早已谢尽,唯有高低错落的莲蓬直挺挺地昂着头,宛如这片水域的守护者。令人惊喜的是,在满池枯黄之中,竟有几枝睡莲悄然绽放,红色与黄色的小花虽数量不多、个头不大,却为沉闷的雨景注入了鲜活生机。更添意趣的是,一株红睡莲旁,几只水鸟正自在嬉戏:一只体型稍大的水鸟悠然穿梭于荷叶间;一对常见的小野鸭似是察觉到我的注视,扑腾着翅膀钻入水中,瞬间没了踪影。这时我才发现,以岸边台阶为参照,连日降雨竟让晋阳湖水位上涨了约15厘米。
湖西岸的人工土丘上,樱花、银杏、鞑靼槭等花木因连日阴雨提前落叶,五彩斑斓的叶片铺了一地,宛如天然织就的锦缎。我从双堤漫步到土丘之上,不时举起手机记录这雨中独有的景致,走走拍拍间,早已忘了时间,满心都是流连忘返的惬意。
两个小时后回到家中,我才发现衣服上已沾满点点雨渍,而口袋里的折叠伞,竟始终保持着干爽。
(作者 郝妙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