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陶然亭公园
文/顾燕燕

三月末的陶然亭公园,垂柳轻扬,湖水微荡。海棠绽妍,连翘怒放。和董姐漫步在公园,赏花观亭, 消磨这一个下午的温馨时光。
从东门进入,路北的科普小屋前,各种海棠盆景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或遒劲和纤细的枝干上,缀满花苞。粉的端庄,红的娇艳,白黄的已绽开柔嫩的花瓣。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绚丽海棠、王族海棠……最喜道边的一树贴梗海棠,红红的一片灿烂。只见三个一伙小苞凑在一起密谈,五个一簇竞相争艳,红花黄蕊的每一朵都让人爱恋,我们举起手机留住了这美丽的瞬间。
穿过榭湖桥,在中央岛西北侧,高君宇烈士墓偎在杨柳依依的西湖畔。青砖铺成的墓地有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墓碑以及他们并肩而立的石像。这对红色恋人是烙印在我青春记忆中的才俊佳人,他们凄艳动人的爱情如慧星般短暂,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革命活动家高君宇,把二十九岁的年轻生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也把一个男儿的柔肠给了石评梅。他用“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枫叶寄相思”表达深情,也用一对象牙戒指表白他们之间的冰雪爱情。石评梅——民国的四大才女之一,在高君宇死后,把遗恨和思念的泪水抛洒在恋人的坟前,后因脑炎夺去了二十六岁的生命。这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死后得以并葬荒丘的恋人,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沿着西湖畔向南,看见一座三层八翘角的亭子,匾额上书“风雨同舟亭”。这是仿安徽的沙堤亭而建。该亭于1992年落成,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为答谢全国人民特别是首都党政军民在1991年安徽洪灾中的热忱支援。风雨同舟亭象征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坚韧精神。
跟着手机导航,我们来到了慈悲庵。坐落在中央岛西南端高地上的慈悲庵,是一座元代古庙。康熙三十六年(1639年),时任工部侍郎的江藻在庵里建亭,并根据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陶然”二字,取名陶然亭。因其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文人雅士多来此饮酒赋诗,交流聚会,于是陶然亭闻名遐迩,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近代,它成为革命家和爱国者活动的秘密据点和思想交流阵地。
拾级而上,迎面可见一棵古槐,古槐的栅栏上立着一块毛泽东和辅社同仁在一九二零年一月十八日大槐树下合影的白色相框。慈悲庵山门朝东,有紫气东来的意思。跨过门槛,绕过迎面的大影壁,灰瓦红门的观音殿坐北朝南。它建于元代,并于1979年翻建。殿里供奉着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的泥塑。正对观音殿是坐南朝北的准提宝殿,现在是爱国教育展示的第一展厅。殿门前西南角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陶然亭”三个绿色大字,笔力刚劲,是清末民初书法家袁俊所书。

院中影壁西侧有一个金代天会九年(1131年)的经幢。幢身八面形,交错刻有四尊佛像,四段梵文与汉文两种文字的经文。东北角文昌阁院内还有一辽代经幢,名为故慈智大德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经幢高二点五二米,幢身为八角柱体,各面均有汉文和音译梵文刻的经文,基座为石雕八角形须弥座,顶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塔刹。据说这一经幢是为了纪念慈智和尚。慈智和尚叫魏震,在辽道宗耶律洪基年间曾进京讲过法,并被赐予了紫衣慈智的称号。
欣赏完辽金的石经幢,我们参观了五个爱国教育展厅,了解近代先驱者们怎样让革命的点点星火,在历史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第一展厅,主要展示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毛泽东在第二次来京后,率湖南代表团向北洋政府多次请愿,要求惩彻湖南省长张敬尧的倒行逆施。并留下了慈悲庵山门前那张珍贵的黑白合影。第二展厅展示周恩来与“五团体”会议。展示周恩来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成立觉悟社,发起了五团体会议的一系列活动,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三展厅展示高君宇参加进步社团,领导青年运动,投身国共合作一系列革命事迹和才女石评梅的简介。第四展厅是“五团体会议”的场景复原。五团体是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工读互助团、曙光社和人道社五个团体。一九二零年八月十六日五团体在慈悲庵召开会议。会议由李大钊和周恩来分别领导北京和天津的团体,共同讨论了革命运动方向和各团体之间合作问题。公园人员根据历史照片对会议场景进行了复原。最后一个亭展示在陶然亭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群像,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西南面的三间敞轩便是陶然亭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匾额“陶然亭”三个大字,这是齐白石老先生所书的篆书,沉厚宽博,笔象朴拙。亭正中匾额“陶然”两个金色大字是工部侍郎江藻所题,笔致丰腴,结构稳健。临水西面匾额“陶然亭”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所题行书,舒展灵动,收放自如。正面挂联为翁同龢所写“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西向柱联为林则徐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到访陶然亭所撰“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后为黄苗子补书;内侧柱挂联为沈朝初所撰“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出口挂联为“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厅内还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谭嗣同撰书的《城南思旧铭并叙》石刻;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昶撰书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石刻;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齐白石撰书的《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石刻等。赏完这些匾额石刻,坐在陶然亭的长椅上望着柳映碧湖,繁花缀枝,我想这水这树这花也一定沐浴了名士的风雅,积淀了文化的厚重吧。
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值得游览的一大胜地。这里仿建了全国十余座名亭,可以领略中国亭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三面临水的浸月亭,仿江西九江甘棠湖的浸月亭。它是单檐六角攒尖顶,飞檐翼角,碧瓦细柱,轻灵生动。“浸月”取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浸月”二字得名。
翠木掩映之中的沧浪亭,居于一土丘之上。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舜钦被贬官后,隐居苏州而建的一个亭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柱联,让人想到诗人登临亭子,远观山,近临水,仕途的不如意在自然的抚慰中被治愈,从而潜心书法和诗词,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沧浪亭记》。
少陵草堂碑亭,仿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所建,茅草盖顶,让人想到了大风中追逐茅草的诗人。他以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亭中碑上“少陵草堂”是雍正的弟弟果庆王所书。
位于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醉翁亭,造型秀美,大檐细柱,四角挑檐有展翅欲飞之势。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时,山僧智仙所建。欧阳修在此饮酒,一饮就醉,自称醉翁,后写《醉翁亭记》。欧阳修也因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超然与旷达,为文人墨客所追崇。匾额“醉翁亭”是苏轼所书,亭前有苏轼所写《醉翁亭记》的碑刻。真是文学和书法的双绝啊!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下,越王勾践曾在这里植兰,汉朝时设亭,故叫兰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引曲水以流觞,吟诗作赋。宴后,他写下了闻名中外的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碑亭是四方顶式建筑,砖木结构单檐斜山顶。亭内石碑上“兰亭”两字是康熙帝御笔。鹅池亭是一座三角形石质建筑,因王羲之爱鹅而建。碑上鹅字是王羲之所写,池字是其子王献之所书。这块父子碑因两位著名书法家的题字而身价百倍。
独醒亭位于湖南省玉笥山顶屈子祠前。根据屈原《渔夫》里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取名。亭呈六角星,红柱碧瓦,彩绘鲜艳。亭前有现代文学家矛盾、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独醒亭”匾额。
华夏名亭园西,还建有一座纪念诗仙李白的谪仙亭,它由北京园林研究院设计,建成于1995年。前亭飞檐翘起两角,亭顶宝葫芦形。后亭倚石壁,半壁式结构。亭内有诗碑,上刻诗两首,青石绿字。一首是大明景泰年间礼部尚书丘睿作的《过釆石吊李谪仙》,另一首是辅佐永乐,历仕五朝的工部尚书,内阁首辅杨荣作的《李白赞》。

亭亭有名,座座有藴。或坐或站或穿过亭子,总有文化的幽香和历史厚重向我袭来。沿着西湖,我们又欣赏了倒映在湖中的吹台,它精巧雅致,别有风韵。在湖心亭上迎风凭栏,顿觉神情气爽,悠然忘我。我和董姐把合影留在湖边的白石桥上。
与北面高地上的瞰秋亭、窑台映雪亭和窑台匆匆一撇后,夕阳的余晖就把我们送出北门。还未涉足的东湖和南湖边上的胜景还等着我们再次光临。

作者简介:
顾燕燕,蔚县城第二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时光清浅,喜欢在文字中极尽欢喜,让墨香晕染岁月长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