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峪沟的风、鹞子峪古堡的石墙,早已成了我心底最熟悉的风景。作为常来这里的人,每个季节的古堡都有不一样的模样,却同样让我牵挂。每当有人问起怀柔的历史,我总会第一时间推荐这座不大的古堡——它或许没有宏伟的规制,却是怀柔保存较为完整且唯一仍有居民居住的城堡。在我心里,更是承载着近五百年岁月的“活化石”,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时光的厚重。
鹞子峪古堡静卧在九渡河镇二道关鹞峪沟内,它似一位从历史烟云中走来的老者,沧桑的眉宇间,漾着诗意与烟火的温柔。它与主村二道关紧密相依,既是长城文化的鲜活注脚,也在新时代以烟火气、历史感与新生机的交响,成为九渡河镇民宿发展的金字招牌。
明嘉靖二十三年,北方鞑靼的铁骑时常扰边,戍守的烽烟在这片土地燃起。为御敌,人们依着山势,在鹞子峪筑起城墙、关隘。《西关志》清晰记录:“鹞子峪口,正城一道,城楼一间,水门二空。梢墙二道,敌台二座。”那时,每一块砖石的垒砌,都凝聚着戍边将士与百姓的决心,要将抵御外敌的信念,牢牢刻进山石。
时光行至明万历二十年,梯形的鹞子峪堡落成。它北高南低,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城楼南门的汉白玉石门额,“鹞子峪堡”四字遒劲,右侧“钦差守黄花镇”“钦差山东都司军政书轮”,左侧“万历二十年十秋吉旦立”“山东左营中军指挥法一箴千总指挥王印、高令督修”的小字,如密码,诉说着营造的郑重。每次抚摸这座城堡的砖石,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明王朝的青石,更像是触到了当年工匠的体温,听见了戍边将士的脚步声。
彼时,它是军事要冲,紧邻二道关,“外宽平,通众骑,极冲”,周边撞道口堡、小长峪堡等如众星拱月,构成严密防御体系。北方大道上,三道关城层层布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戍边士兵在城墙上守望,目光如炬,他们的身影,与古堡砖石融为一体,成了长城防御史诗的坚毅色彩。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将士们不仅在这里戍守,还亲手在山间种下了板栗——他们知道,守土不仅是御敌,更是为这片土地留下生机,让后来者能靠着山林过日子。
如今走进鹞峪沟,这条深达十几里的山谷里,满是板栗树,郁郁葱葱地覆盖着山坡,堪称一方“富庶之地”。沟里上百年、两三百年树龄的板栗树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已历经四五百年风霜,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枝丫舒展如伞,每年秋天仍能结出饱满的栗子。当地人说,这些树很多都是当年戍边将士栽下的,一代又一代,古堡的人守着树,树也护着古堡的人。这份从明代延续至今的“树缘”,何尝不是一种最朴素的文化传承?
同时,古堡也是百姓的生活家园。堡内古槐虽树干中空,却仍荫泽着几十户人家;堡外溪水潺潺,灌溉田地,孕育生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烟火气在街巷升腾,让冷峻堡垒有了温暖底色。这么多年过去,当地人仍把古堡护得极好——不是刻意的“修旧如新”,而是像爱护自家老屋一样,补一块砖、修一段墙,都尽量贴合原来的模样。这种对故土的珍视,让古堡没有在岁月里褪色,反而越陈越有味道。
岁月流转,1984年,鹞子峪古堡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抢险修缮为它拂去尘埃。整修后的城墙,门侧新砖与门洞旧石条、顶上旧植砖呼应,似在与过往无声对话。每次来,我总爱沿着城墙走一圈,看新砖与旧石的衔接,像看时光在这儿打了个温柔的结。
如今,作为二道关村的自然村,它是村落的金字招牌,绽放着新时代光彩,而四季的更迭,更让这份光彩有了不同的韵味。
春日,是古堡最温柔的时节。漫山山花烂漫,粉的桃花、白的杏花围着古堡开得热烈,像给灰色的石墙系上了一条彩色的纱巾。我常坐在古堡内的老槐树下,看游人举着相机拍照留影,听村里老人坐在门槛上唠家常,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混着花香一起漫进心里,格外柔软。
夏日,六月的鹞峪沟是栗子花的天下。满沟的板栗树都开了花,细碎的淡黄色花朵缀满枝头,带着独特的清甜香气,顺着风飘出好几里地。走在沟里,头顶是浓密的树荫,偶尔有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累了就坐在树下石块上歇脚,听山风穿过栗子树林的“沙沙”声,再闻着满沟的花香,连暑气都消散了大半。
秋日,是鹞峪沟古堡最热闹也最喜庆的季节——板栗熟了。满树的板栗像挂着一个个小刺猬,村民拿着长竿穿梭在树林里,“噼啪”一声,熟透的板栗就落在整洁的树下。一袋袋、一车车的板栗从这里走向海内外。每次这时候来,总能吃到热乎的栗子,甜糯的栗仁带着阳光的味道,看着乡亲们脸上藏不住的笑意,才懂这“丰收”二字,是一年里最实在的幸福。
冬日,初雪落下时,古堡便换了一副模样。白雪轻轻覆盖在灰瓦上、城垛上,连老槐树的枝丫都裹上了一层白霜,整个古堡安静得像一幅素墨画。没有了春花的热闹、夏花的香气,冬日的古堡更显古老厚重,石墙上的纹路在白雪映衬下愈发清晰,仿佛能看见五百年岁月里,它静静守护这片土地的模样。偶尔有村民走过,留下一串脚印,很快又被新雪轻轻盖住,只剩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给这份静谧添了一丝烟火气。
古堡及周边,民宿产业兴起。二道关村四百多座院落中,百余个民宿院错落分布。有的由老院落改造,保留老宅韵味;有的融入现代设计,却与古堡氛围相融。游客住进这里,春天看山花、夏天闻栗香、秋天摘板栗、冬天赏雪景,白天探寻历史,夜晚伴着虫鸣与星光入眠。我认识几家民宿的主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古堡人、长城人,说起古堡的历史、四季的故事,眼里满是骄傲,会给客人讲板栗树的来历,讲戍边将士的传说,把这份对故土的热爱,悄悄传给每一个来这儿的人。
藏在堡内的古堡咖啡,成了网红打卡点。它似时光容器,承载岁月故事,香浓咖啡与老宅韵味、古槐沧桑交织。秋日阴晴不定时,坐于其中,品一口咖啡的醇厚,看窗外晾晒的栗子壳,仿佛能与时光进行一场宁静对话,感受生活的美好。
居民仍在古堡生活,日常与历史交织。老人守着老房子,延续着古堡的脉搏;年轻人虽多外出,却常回来,这里是他们的根。游客纷至沓来,有的穿着明代服饰拍照,古今场景碰撞融合;更多人逃离都市喧嚣,来此寻找内心宁静。我总爱跟他们聊古堡的过往,聊沟里的板栗树,聊四季的风景,看着他们从好奇到惊叹,再到慢慢爱上这里,就像看到自己对古堡的感情,在别人心里扎了根。
鹞子峪古堡,从军事要塞、生活家园,到文旅胜地,在时光里讲述着前尘今生。它是长城文化的传承者,见证过风云变幻;是戍边将士与板栗树的约定,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生机;更是我心里最珍贵的怀柔记忆,藏着四季的诗意与最质朴的乡愁。每次离开时,我总会回头望一眼古堡,看它静静卧在鹞峪沟里,像在说“下次再来”。而我知道,我一定会再来,春天来看桃花,夏天来闻栗香,秋天来尝新栗,冬天来赏雪落,赴这场与时光、与故土的四季之约。
来源:北京怀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