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黔庄”(图片来源于网络)
“黔庄”,是一处集观光、体验、休闲、餐饮、民宿、露营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综合体,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中街道大山村沙坝村民组的“大山台”(地名)之上,距新蒲新区行政中心约8公里,距遵义高铁站仅5公里,是一处既离市区不远而又可登高望远、尽享清幽休闲的极佳之地。
“黔庄”主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黔庄,主体为一处四合院的复古木质建筑。木质大门门楣上书“黔庄”二字,左右挂对联一幅,曰“福地金盆藏古今奇观颜震宇,阁苑黔庄聚天下贤士归真趣。”进入大门,有一广场,占地500来平方,中间建一木质照壁正对大门。两侧建木质一楼一底房为厢房,房前摆满盆栽花木,绿意盎然。左侧厢房为餐厅,楼下还尽建水池,布小桥流水,池中植荷花睡莲,人享餐于木板楼上,仿佛置身于水中。右侧为厨房、备菜间等功能用房,亦为木质建筑,后面修竹成林,建有亭阁,可静坐亭下休闲观景。正楼为三楼一底的复古木质建筑,为民宿所在之处。房间古色古香,豪华大气。房前廊道上还配有休闲桌椅,既可观风景,又可喝茶聊天。二楼房间更是配置了木质旧式雕花床,尽显古意,仿佛一下让人穿越至古时,恍若隔世。正楼前还建有一戏台式木质小楼,配鱼池喷泉,小桥台阶。池中的鸭嘴鱼,还在自由游弋。左侧建有木栈道,可至金盆山顶。栈道边不时布有亭阁,可休闲观景。还种植有杨梅、脆李等水果,体验摘取。山顶之亭,可一览大美河山。
“黔庄”主楼观风景
从黔庄大院下行约200米,是“遵义85锰矿厂”遗址,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来视察过的地方,也被“黔庄”复原改造成了“遵一九五八锰”工业遗址文化园。园内房舍设置全部按上世纪六七年代模样复原,且当年采矿的矿井犹存。篮球场、激情标语、休息坐椅、洗漱水池等,全部按当年的模样翻新。园区的广场空地,可供露营烧烤者使用。整个园区,处于大山深处,环境清幽,不逊于正在网红的“3536芳华里”。
“遵一九五八锰”工业遗址文化园(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据了解,这个“黔庄”生态旅游综合体,为当地天然居农业发展公司所倾力打造,是地灾治理、生态转型、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生动实践。
“黔庄”鸟瞰图(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遵义湘黔锰矿公司就入驻这里,开始了锰矿开采,为抗日战场武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锰矿资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做出了间接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711矿(铜锣井锰矿,后属遵义85厂)入驻这里,开始了大规模的锰矿开采。同时,由于监管不严,民间私挖盗采也开始盛行。另外,刚采出的矿石,需要“焙烧”(即火烧脱硫),方可移交冶炼厂。“焙烧”需要大量的煤,于是私开的大小煤窑兴起。一时间,这里采矿洞、煤窑洞纵横交错,“焙烧”坑漫山遍野,空中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山上植被枯萎,有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由于地下采空,部分耕地、房屋开始塌陷。从1993年开始,政府开始严格规范矿业,严禁无证开采。到2009年,政府下决心大力整治,彻底关闭了这里的大小煤窑和无证矿洞,遵义85锰矿厂也逐渐撤离这里。然而,这里经过几十年的疯狂开采,已经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政府只得在新城区修建地灾还房小区,组织村民有序搬离。
上世纪50年代大山采矿老照片(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大山人去,荒芜冷落。多年在外打工做贸易生意的刘强、袁开强等人于2009年返乡,创建了“天然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在这片工业矿区的废墟上植绿栽树,到2016年共植树木3000来亩。他们将撤并后闲置的大山小学校园租赁过来,投入多年在外打拼的积蓄,打造了这座古色古香颇具特色的“黔庄”,还投入资金将“遵义85锰矿厂”遗址,打造成了“遵一九五八锰”工业遗址文化园,旨在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变废矿区为“绿宝石”。
“梦回汉唐”的黔庄盛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黔庄”生态旅游综合体自建成投用以来,举办了气势恢宏的“梦回汉唐盛世”等活动,还邀请印尼新郎、遵义新娘来此举办了隆重的中式婚礼,从此迅速走红,很多人慕名前来,在这里品味自主种植和养殖的生态佳肴,观赏上万株独具匠心的盆景园艺,体验中国传统民居及清幽环境的生活气息。但近年来由于交通制约和消费市场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黔庄”日渐冷清,沉默于大山之中。
黔庄民宿
黔庄民宿复古床
黔庄民宿廊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