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相融,旅行成为一场诗意的行走。六盘水——全国文明城市、森林城市,连续三年荣膺“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之冠,让广大市民、游客、群众对避暑、旅居于凉都,产生了期之以待的向往。
盘县火腿,让您品尝到别样的凉都之味。
这里山水有情,这里物产成礼。当风物与人文交织,生活便有了最本真的滋味与温度。
尤其是凉都手伴店、文创店等,包含“刺梨、猕猴桃、茶叶”之“凉都三宝”在内的380余个品类产品得以展陈、销售。从特色美食到文创产品,从养生佳品到匠心手作,每一件产品都承载着凉都的自然馈赠与人文温度。
当秋日的暖阳轻抚着凉都大地,这里的山河已披上节日的盛装,到处生机盎然。
尤其在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万达购物广场)的“凉都手伴店”内,展陈的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游客前来购买。
“以前想要购买凉都的农特产品,需要跑多家超市,现在这里将数百种产品集中统一销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而且价格也较为实惠。”市民张秋霞说。
盘县火腿之“礼盒”。
笔者在现场看到,借助“凉都手伴”体验店这一平台,盘县火腿与“凉都三宝”等300余种特色产品、文创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品集中在一起,为游客、市民、群众提供了“一站式”挑选特色伴手礼的绝佳场所,让凉都的独特魅力被轻松打包带回家。
谈及盘县火腿,“凉都手伴店”的一销售人员如数家珍,她说:“我们销售的这些火腿,色泽鲜艳、肉香浓郁。”
盘州市制作火腿的历史悠久,元朝《普安厅志》中就有盘州人腌制火腿的记录。清初,“盘县火腿”的香味已飘到邻近的云南省,深受食客喜爱。
在工艺制作方面,盘县火腿重在遵循传统工序,否则会影响存放时间、品质和口感。
“火腿制作是我家的祖传工艺,传到我已是第四代。”在盘州市火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匠王福生看来,制作火腿不仅要用心看、仔细学,更要吃得了苦,耐得住性子。
盘县火腿(资料图)。
盘县火腿制作的诀窍是什么?王福生将其归纳为六个关键步骤:首选上好的农家新鲜猪后腿,根据大小形状修割成“琵琶”形或“柳叶”形;将处理好的火腿上盐腌制,讲究快速均匀,大腿需反复上盐5至6次,小腿需上盐4至5次。随后将火腿置于干燥室内,按大小一层层堆放,且在堆放时需要反复翻压三次,每次间隔四五天,总共15至20天。
“待火腿变为板栗色后便开始清洗晾晒整形,浸泡后晾晒至皮层微干,肉面尚软,再进行校直压平,挤压肌肉至腿心丰满。”王福生说。
盘县火腿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原因,与猪的品种、产地、肉品品质以及颜色、口感等密切相关。在发酵管理过程中,需时刻注意火腿发酵温度一致,根据气候变化通过开关门窗等方式控制温湿度,确保极佳的发酵环境。
尤其自“凉都手伴”体验店营业以来,人气持续高涨,其中外地避暑游客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产品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凉都的艺术气息,更成为展示凉都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六盘水市从“夏季首选”向“四季可游”华丽转身,文旅产品也日渐丰富,“吃、住、行、游、购”等方面,均迎来了“同频共振、同歌共舞”的发展。
然而,盘县火腿这份可带走的“伴手礼”,既满足了游客“带走一座城市记忆”的情感需求,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份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色泽鲜艳的盘县火腿(资料图)。
下一步,“凉都手伴店”将结合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等,在产品种类、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并立足“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在宣传上下足真功夫,让更多游客、市民、群众知道——凉都有“礼”、购之则达。
“到‘凉都手伴店’挑选伴手礼,你将收获一份不一样的购物体验。”水城区农业集团品创部副部长李婷婷说。(图/文 胡绍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