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这里太美了,简直就是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初秋时节,天气晴朗,德阳中江挂面村游人如织。来自成都的游客罗先生一边拍照一边赞叹,“住民宿、尝挂面、赏田园风光,周末来这儿太惬意了。”
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庄,正逐渐蝶变为川内文旅新地标。
从中江县城出发,沿着波光粼粼的凯江逆流而上,大约10多分钟车程便来到了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这里就是因“餐桌上的非遗”中江挂面而远近闻名的挂面村。
挂面村里游人如织。部门供图
为深入贯彻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挂面村深挖百年手工挂面非遗底蕴,并以“一根银丝”串联起农业基底、厚重的文化脉络以及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凯江之畔勾勒出农旅融合的壮美画卷。
挂面村里,青山如黛、新房鳞次栉比,村里有非遗展示馆、手工体验坊、主题民宿、水上咖啡屋等点缀其间,穿梭在田野间的小火车尤为受欢迎。“山、村、田、游、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挂面村”不只有挂面。
中江县以“文旅活县”为抓手,精心打造了“手工挂面产业+田园民宿+文化旅游”的特色产业模式,不断推进“挂面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这里既坚守着传统挂面制作的老手艺,又注入民宿、小吃街等新业态,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以前,我做梦也没有想过挂面村能这么漂亮,还能在自己家门口做生意,卖面煮面,发展挂面相关的产业。”村民钟金长这些天来十分忙碌,他望着自家门前熙熙攘攘的游客说,这几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打造下,挂面村有了新的风貌,越来越热闹,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溯过往,2023年以前的挂面村,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传统模式里——零散分布的手工作坊效率低下,薄弱的品牌意识难以打开市场,单一的销售渠道更让好挂面“藏在深闺人未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要素严重缺位,既无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也缺乏承载客流的基础能力。2023年以来,中江县把“文旅活县”作为经济挖潜增效的重要路径,中江挂面村农文旅融合项目于2023年5月被列为全县15个重点示范项目之首,挂面村的蝶变之路由此展开。
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重点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作出了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中江挂面村如何响应号召,将规划蓝图变为实景画卷?答案就藏在“三大融合”的实践里。
首先,“生态颜值”与都市向往深度契合。中江挂面村聘请清华大学设计院主导规划,严格执行“事前设计比选、事中设计深化、事后效果把控”,将挂面村“山、水、林、田、园”自然风光凝成了一轴诗意栖居的桃源长卷,完美符合游客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
其次,“非遗内核”与文旅体验紧密融合。中江手工挂面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挂面村将非遗文化融入规划、建设、运营全流程,设计了独具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让乡村变得更加有温度和故事感,满足城市游客对非遗文化深度体验的互动需求。
最后,“区位地利”与出行需求高效适配。挂面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距德阳40公里、绵阳50公里、成都66公里,多条高速、快速路便捷联通。周边2000万都市人群可低成本、轻松抵达,在乡村自然中畅享周末时光。
此外,他们还持续发挥“5518”中江手工空心挂面公共品牌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挂面产品附加值,辐射带动周边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二产”带动“一产”联动“三产”,以挂面产业反哺旅游业,探索共同富裕发展新路径。
如今,随着农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挂面村活力尽显。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以及“五一”假期,该村接待游客分别为30.3万人次、10.8万人次,试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已蝶变为“非遗活化于指尖,乡愁流淌于麦田,生态绵延于青山”的田园综合体。按照业态规划布局,这里重点打造面食街、非遗文创街等特色街区,还将在春节前开放温泉酒店,打造面食街、非遗文创街等特色街区,9月底更将承办全国非遗体验周活动。此外,中江挂面村还将联动永太、黄鹿、通济3个镇,推出“一心+三镇”精品线路,持续擦亮中江文旅新名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