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胥门沧桑的城墙上。青灰色的砖石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色泽如同岁月书写的编年史。
步入拱形门洞,目光所及是两扇斑驳的木门,朱红漆面褪去昔日的鲜亮,深浅不一的斑渍如暗沉云影。衔环的辅首虽已蒙尘,却掩不住兽面的威严,双目圆瞪庇护一方古城。举头见门洞上方的横梁处,彩色的祥云伴着白鹤,是一抹吸睛的轻盈亮色,亦是凝固在砖石上的时光钤印。而透过拱形门洞向外望去,天空格外的蓝,河流如翡翠色绸带般铺展。
胥门始建于春秋时期,为吴王阖闾建都时所辟八门之一,现存主体为元至正十一年重建,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其名或因遥对姑胥山,或为纪念伍子胥筑城之功,亦或源于那个悲壮的传说——吴王夫差听信小人谗言,逼伍子胥自尽,并将头颅悬于城门示众。
城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古有文人墨客以胥门入诗,将古老城门定格在文学记忆里:
“细桨轻撶下白蘋,故城花谢绿阴新。”
“拂除衣上饵烟霞,昨夜胥门宿蔡家。”
“芦苇萧萧生晚潮,伍员何地更吹箫。”
……
胥门外一棵石榴树扎根角落,为清冷的城墙增添一抹生机。砖石仍在呼吸,光影仍在书写,千年的故事仍在继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