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早春,梅花盛开,暗香迷人,杭州孤山、超山、灵峰、西溪的梅花会吸引许多游人前去观赏。杭州赏梅历史久远,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盛行,当时杭州梅花种植区域已从孤山向西湖周边扩展,直至灵峰、西溪、超山等地。
孤山梅花在唐宋之时就已闻名,大唐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为官之时,对孤山赏梅情有独钟;宋代,林和靖曾在孤山隐居,植梅、放鹤,在孤山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古名句。如今,漫步孤山赏梅,古韵犹存,依稀之中,仿佛能看见一位仙人骑着飞鹤,随风而过。
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三绝著名,超山有古老的唐梅和宋梅,有广袤的十里梅海,天下梅花多为五个花瓣,超山梅花以六个花瓣为奇。
赏梅又称“探梅”,“西溪探梅”在清代曾是杭州“十八景”之一,这里的梅花多倚溪而栽,花开时节,坐一叶扁舟,慢摇进梅林深处,从梅枝下飘然而过,人坐船头,细品水面梅枝之疏影,别有风情。
在灵峰,有一处“曲水流春”景点,潺潺清泉顺流而下,梅花花瓣飘落,随溪水流动,美轮美奂。灵峰梅花种类繁多,除枝叶向上生长的“直脚梅”“游龙梅”,还有枝条向下生长的照水梅(垂梅)。很多年前,春雪过后,曾带女儿来到灵峰赏梅,登高遥望,梅林花海如薄云弥漫,不由感叹:人似“直脚梅”正直、傲直向上固然不错,倘若添些“照水梅”临水低拔之性情,不更美好。
梅之意境与寓意
梅花枝条曲折多变,疏影横斜,姿态韵美,花香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称为暗香。古人赏梅,讲究情境,宋朝张功甫《梅品》描述,赏梅最适宜天时良辰为“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之时。当时,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描写的意境,至今仍为人所传颂。
梅花受人欣赏,源于梅花独特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梅花香自苦寒来,迎雪吐艳,凌寒飘香,被赋予凌寒不屈、高洁之品格,古人认为,梅花兼具仁、礼、义、正“四德”,在古代,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并列,被称为“四君子”。
梅花早春开放,自古有“报春传喜”之吉祥寓意,梅花多由五玫花瓣组成,民间赋予梅花“五福”(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象征寓意,因此,古代民间习俗常以“梅开五福”作为寿联。
梅花食俗
新鲜梅花,最妙的是合着冰雪嚼食,白雪清冷,沁入梅花香气,清冽萦绕口齿之间,嚼起来别有滋味;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杭州曾对梅花喜爱到了“日啖梅花三百朵”地步。离任杭州之时,好友践行设宴,杭州山间梅花雪中盛放,杨万里独自一人离席,在一棵老梅树边摘来梅花生吃,片刻不歇,让人连连咋舌。
古代,有以梅花入馔食俗,在宋代有不少梅花美食,据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载,“蜜渍梅花”是由梅花、梅子果肉发酵腌渍的佐茶零食,用来佐酒,酒醇,梅清。“绿萼梅粥”用绿萼梅花花瓣、雪水和白米为食材,待米熬稠后放入梅花,加糖食之,香甜、开胃,还可驱寒;“梅花齑”是用梅花调味的白菜汤,小时候,奶奶曾做过此菜,清香可口。
梅花可做成梅花汤饼,《山家清供》记载,“梅花汤饼”制作十分讲究,用初开白梅鲜花和檀香粉水中浸泡,然后用此水和面做成面皮,用梅花铁模做成梅花形状,煮熟后放进鸡汤,此菜有梅花与檀香之香,有面皮梅花形之美,更有鸡汤味之鲜,色香味形俱全,因檀香末有特殊药效,可行气、散寒,尤其适宜在寒冬季节食用。
梅花往事
记忆中的梅花,与老宅的那棵老梅树相连。早春,梅花殷红的花朵如约开放。小时候,我喜欢在老梅树下感受梅花的芬芳,梅花香气淡雅持久,能让人心静如水。当时,奶奶做的梅花糕特别好吃,梅花花开时节,奶奶会牵着我的手来到梅树下采摘梅花,我搬来竹梯,攀上梅树,小心翼翼地采摘之时,奶奶总会提醒我,含苞待放的梅花,香气最足,最适合做梅花糕。有一次,我在高处发现,奶奶已经渐渐变老,银白的发丝在风中轻轻飘动,目光却依然温暖如初。摘完梅花,奶奶将花瓣一片片摘下,放在井水中浸泡,梅花花瓣洗净后,奶奶将其晾干后,将和好的面团做成一个个面糕,撒上梅花花瓣,放进蒸笼。待梅花糕出锅,厨房里便会弥漫梅花的清香。当时,奶奶让我尝鲜一块后,会让我给爷爷送去品尝。奶奶与爷爷很恩爱,爷爷喜欢吃糕点,奶奶常给爷爷做各种糕点,每次看到奶奶与爷爷相敬如宾的情景,我心底便会涌上一股暖流。
我有一堂姐,家住临平。当时,交通没有现在那么方便,奶奶与堂姐见面很少。有一年,梅花开放时节,堂姐前来看望奶奶,奶奶特地蒸了一锅梅花糕,临走之时,奶奶将热气腾腾的梅花糕用棉布仔细包好,放进竹篮。送堂姐之时,奶奶眼含热泪,依依不舍。
很多年以后,奶奶已经离世,家已搬迁,老宅的梅树早已不见踪影。有一天,来到孤山梅林,仰望梅花,映红蓝天,发现梅花花香如故,此时,奶奶做梅花糕的情景,再次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