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书院,到近代的书斋、家塾,再到现代的学堂、学校,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一直处于先进地位。
有不少书院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职责,传承和弘扬着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作为汕头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的书院,蓬沙书院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案例。
经过当地政府多年的修缮,蓬沙书院如今已经修缮完毕,对外开放,春节期间更是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探访。
百年书院“变身”新时代村史展览馆
龙湖区外砂街道林厝村,有一座155年历史的书院。蓬沙书院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历时18年完工,占地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蓬沙书院
正门匾额上书“蓬沙书院”, 为时任广西总兵钟德祥所题。历经百年风雨,匾额上的字迹颜色已经有些褪去。
南方+记者在现场看到,蓬沙书院是一座三进“双佩剑”格局的潮汕传统民居,坐东南向西北,前三进为门厅、中厅、上厅,两侧有从屋。
步行在院中,随处可见留存至今的精美浮雕石刻,内容多为功名才子劝学故事,宣扬“仁、义、礼、智、信”的典故。而每一个从屋里,则设立了不同的展览,内容包括“蓬沙书院历史”“外砂红色文化”“外砂华侨史”“外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后厅为三开间格局,为方公讲院。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当地百姓利用书院后包,开辟而成。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相连,当地俗称“文祠”,是当地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两院占地8000平方米,建设规模为澄海明清七书院之最。
作为远近闻名的兴学育民场所,蓬沙书院一直是外砂文人学士、艺坛耆俊讲学切磋的地方。
2012年,书院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汕头市龙湖区全面启动蓬沙书院修缮工程。第二期修缮工程也已于2021年9月启动。目前修缮工作均已经基本完工,书院成为当地文物“保育活化”的一个示范工程。
革命时期曾是培养优秀进步青年的“摇篮”
多年来,蓬沙书院的身份与定位,伴随着当时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发生改变。大革命时期,蓬沙书院是澄海县五区(外砂)农会及党支部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它又成为澄海县青年抗敌同志会外砂区分会的会址。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公开资料,南方+记者查询到蓬沙书院的红色革命故事。
蓬沙书院
20世纪20年代,广东各地掀起农民运动。1926年5月,中共澄海支部改称中共澄海县特别支部,特别支部成立后,即在7个区农会设立党支部或小组,五区(外砂)农会成立中共特别支部,辖大衙党支部和南社党支部,农会及党支部均设在蓬沙书院内。
1937年9月,澄海县青年救亡同志会在澄城沟下池扬祖祠成立,1938年初更名为青年抗敌同志会,会员由以教师、学生等知识青年为主体逐步扩展至工人、农民、店员等爱国群众。
1938年8月,澄海城召开澄海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随后成立外砂区分会,会址设于蓬沙书院。
澄海青抗会外砂分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组织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亡,动员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新中国成立前夕,该地曾作为蓬砂职业学校校址。1949年初,蓬砂职业学校团支部组织团员邮寄革命传单和警告信给外砂警察所及各乡反动人物,宣传革命形势,并了解国民党区党部活动和武器装备等情况,及时报告地下党组织。
南方+记者 沈丛升
【作者】 沈丛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