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镇“打牛房”即将“上新”
市南区康养产业提质增效,这处历史旧址将变身康养服务中心
青岛相对最大、价值要素最多的里院群落“二马路”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潮地太兴里;120多岁的安娜别墅成为婚恋产业新地标……当城市有机更新按下加速键,市南区那些承载着这座城市如烟往事的历史建筑正在活化利用中闪现出新光华。如今,又一处历史旧址即将焕新归来——2月16日,《观城路康养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前公示》(以下简称“公示”)正式发布,位于观城路的“打牛房”改造将有新动向。
“打牛房”的前世今生
公示中提到的观城路67号地块,看似“低调”,但绝非寂寂无名。打开尘封往事,这里曾是总督府屠宰场的所在地。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屠宰场建于1903年至1906年,全称为“胶澳总督府屠宰场和生物化学制药厂”,老百姓又称其为“打牛房”。该片建筑由德国人埃格布雷希特设计,德国建筑师斯蒂塞尔监造。厂房为全钢结构的单层厂房,厂区主要建筑由屠宰车间和管理用房两部分组成,包括1座办公楼、1座大型实验室及宿舍和3间屠宰大厅。楼后建有马厩及停放畜力车的车库。当时,设计师最大限度地把古典风格的办公楼、宿舍与现代化厂房合为一体,建筑平面呈“山”字状。车间采用工字钢柱形式,建筑外墙为砖木混合形式。有阁楼及地下室,花岗岩砌基座,正门东向,方形花岗石砌门套,上有尖顶露木凸形封闭式阳台,墙角镶嵌花岗岩隅石。折坡屋面变化丰富,立面装饰讲究、精致。建筑墙面采用砖砌山墙,局部处理为略微凹凸的装饰线条,为车间供水用的水塔处理成尖顶。该建筑具有欧洲农村庄园式加工作坊的格调。
总督府屠宰场资料照片。
总督府屠宰场是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工厂之一,也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屠宰场,第一个全面实施卫生检验的屠宰加工企业,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屠宰场”。为了满足卫生需求,德国人禁止在屠宰场附近盖民房,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屠宰场是这条路上唯一的建筑群。此后屠宰场又先后经历了日本、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管理。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屠宰场被改组为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成为那个时代青岛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使用者几经更迭,部分建筑也被淹没于历史滚滚烟尘中,目前仅余办公楼旧址,是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西镇的康养中心
“听说‘打牛房’这块地要改造,老城区又要有新变化了,我挺期待的。”17日,记者探访观城路67号地块时,家住附近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在西镇提起“德国总督府屠宰场”的名字,可能周边居民有不知道的,但“打牛房”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上了年纪的老青岛基本都知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该地块主要作为停车场使用,北部的三层楼原为友实大酒店,但现已废弃。现场已有挖掘机进驻作业,主要在平整地块东片区域。总督府屠宰场办公楼旧址位于地块西南角,2022年,这座历史建筑被“修旧如初”,沉淀着凝固的老西镇故事。
根据公示,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观城路康养服务中心项目包含养老公寓、日间照料、配套康体、助老食堂等功能。新建、改造建筑与现状保留的文物保护建筑风貌相协调,场地内部人车分流,保障老年人活动需求。项目总建筑面积14864.23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9800.8平方米,其中办公楼旧址将被保留,面积为1226.7平方米,原有三层楼将进行改造,面积为4138.78平方米,地块东南角将新建一栋建筑,面积为4435.32平方米。地下还将建设车库。
康养服务中心东南向鸟瞰效果图。
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旅康养产业蕴藏着庞大的市场潜力。记者从市南区了解到,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市南区不断增强资源整合与开发能力,释放康养产业融合集聚发展的潜能。目前,辖区内医疗、养老、养生保健(非医疗)机构总计近600家,有全国唯一地处市中心风景区的海滨花园疗养院等多所优质疗养机构。下一步,市南区将继续积极构建“全域康养、全民健康”新格局,加快多元化康养产品供给,不断探索、创新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康复疗养、健康养生、旅游观光和文旅休闲度假四大产业,力争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旅康养目的地。(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记者 张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